零食“公摊面积”岂能越来越大
本文转自:兵团日报
●孔德淇
购买零食的时候,看似三等份的饼干,打开盒子发现中间凹进去一块;一片分装海苔里垫有大包干燥剂;箱装牛奶仅有5小盒,剩余两倍空间用纸板填充,只为了让商品显得更“有料”……前不久,零食“公摊面积”冲上热搜,零食包装问题再度引发热议。
所谓“公摊面积”,最初用于房地产行业,指的是共同使用的空间面积。而在零食领域,这一概念被引申为包装内去除内装物占据的必要空间容积与包装总容积的比率。简单来讲,在同等包装体积下,零食的“公摊面积”越大,实际商品的数量就越少。
食品厂家做大“公摊面积”,自然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但此举却涉嫌损害消费者权益。随着原材料成本、线下销售渠道和线上推广投入的增加,适度涨价无可厚非,但为了降低消费端对涨价的感知,很多商家选择直接在包装上做文章。
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往往根据包装上的信息进行选择,过度包装可能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数量和质量的精准判断。而当消费者发现包装内的实际商品与其外观给出的期待不符时,很容易引发消费者的不满和投诉。这种误导性的包装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也破坏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零食“公摊面积”问题,关乎行业的发展方向。企业要履行应有义务,维护市场秩序,剔除包装“泡沫”,杜绝消费陷阱,将重心放在提升质量上,通过提供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这样才能推动零食行业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