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长期镇:“谋富路上,明年还种高粱!”
秋风起,催农忙,再生红高粱,迎来喜归仓。
走进赤水市长期镇太平村高粱地,一株株颗粒饱满的高粱随风摇曳,村民龚明生笑容满面,在高粱穗下穿梭,忙着割穗、运穗、脱粒,一派繁忙景象。
“天帮忙、人努力,关键我们还是要相信科技。”龚明生一再强调技术的重要性,种高粱已经三年了,去年再生高粱尝试成功,品质好自然价更高,订单“找”上门,每斤按4.2元收购,增加了收入。今年再获丰收,“卖了第一茬高粱,得了9000元。”龚明生满面春风,“明年还要继续种高粱!”。
尽管前期因为天公不作美,播种时间晚,但由于田间管理到位,龚明生种植的高粱长势良好,实现丰产增收。
“预计再收高粱500斤左右。”龚明生说,他还把周围的田埂“边角料”种上高粱,变创收“聚宝盆”,成片的高粱地美不胜收。
龚明生在家门口的空地上,弓着身子用手将收割好的高粱穗摊平,迫不及待带我去看家门口的“俏高粱”,“幺妹,你看,这是去年收高粱种子落在这盆里,经过管护,长得多好的!”小院这株高粱穗红得相当漂亮,充满希望。
种好高粱,真不用愁!
赤水市调整产业结构,推广种高粱。农技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技术辅导,把新技术、新品种、新信息送到田间地头,为高粱丰收提供技术支持。
穿过红高粱,回到来时路,看那村民晒丰收,空气里都氤氲着丰收的喜悦。
“这可是白酒的专用粮!”看着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满脸笑意,“高粱是酿酒的重要原料,赤水各大酒企每年需要大量的高粱,订单种植,我们不愁销,高粱又喜获丰收,心里真的开心。”
抢抓晴好天气,在长期镇共和村高粱种植示范基地旁,种植大户贾玉和妻子忙着晾晒高粱。再生高粱红了一茬就收一茬,今年预计在第一茬高粱的基础上,增收700斤左右。
天幕下连绵起伏的高粱地浓烈不失凝重,而沉甸甸的高粱穗子,翠绿的秸秆左右摇曳,群众的日子也随之丰实起来。
一瓶美酒,从一粒种子开始。
“妹子,你来尝尝我们自家酿的高粱酒。”热情好客的贾玉大哥倒出高粱酒,酒香四溢。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光是看看,我们已经“醉”在其中。
如今,高粱销售有渠道,企业有效益,增收有保证,群众高粱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高粱也就成了竹都群众的“摇钱树”。
即便深秋凉,再生高粱红,群众心里暖。红高粱诉说着乡村振兴里,农户创富、生活创美的好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然
赤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浪
编辑 刘娟
二审 李劼
三审 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