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店铺造假扰乱餐饮外卖市场
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 梅 麟
外卖平台的店铺信息,真的可信吗?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某些外卖商家在平台上展示的店铺照片宽敞明亮,实地探访却是深藏于地下室的简陋厨房操作间,店铺信息造假成为“舌尖上的隐患”。
如今,“点外卖”是不少人的生活习惯。相比直接“下馆子”,消费者无法亲眼了解店铺真实情况,而是通过浏览外卖平台上信息作决定,如果看到明厨亮灶的店铺环境、垂涎欲滴的精美餐品,自然更有意愿下单。好的视觉效果由此成为不少商家追求销售额的“财富密码”。
一般而言,利用滤镜、PS等手段对店铺信息进行适度美化有一定合理性,但信息严重失真,甚至场地空间、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基本营业资质都“纯属虚构”,就涉嫌扰乱公平竞争秩序,置消费者合法权益于不顾。进一步说,如果外卖平台展示的信息不能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误导判断、透支信任,将产生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导致消费者对外卖行业失去信任。从行业长远发展计,店铺造假行为必须得到有效遏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平台应当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进行审查,保证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经营场所等信息真实。店铺造假的出现,暴露了平台有法不依、未能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审核工作存在较大漏洞。据调查,某外卖平台有多个商家将经营地址登记为同一地址,明显不符合常理,却没有引起平台审核人员重视。遏制店铺造假,需要平台严格履行法定义务,及时填补审核流程漏洞,防范不良商家浑水摸鱼。紧抓审核团队管理工作,要求审核人员尽职履责,不得对真假不明、模棱两可的商家信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运用AI、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精准识破商家上传经营许可证、食品安全许可证等材料的造假痕迹,切实堵住商家违规造假漏洞。
平台上的店铺信息造假,不仅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也意味着食材安全性、从业人员健康状况、消防保障能力等或有安全隐患。营造良好外卖市场环境,不能单纯依靠平台自觉,职能部门应持续增强常态化监管能力,筑牢风险管控防线。督促平台加强审核管理同时,加大执法资源投入,以定期巡查、随机抽查等形式实地走访,了解外卖店铺真实状况,及时叫停违规经营行为。强化跨部门合作,消除监管死角,让执法更精准、更接地气。持续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曝光违规现象,鼓励外卖平台向提供有价值线索的用户发放奖励,调动消费者积极性,共同遏制店铺信息造假。
没有后顾之忧,人们才敢消费、愿消费。多措并举,杜绝外卖商家违规造假行为,确保平台呈现的信息真实可信,让消费者明明白白选择、安安心心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