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演艺之都”融入年轻力量

2024-01-24 05:26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围绕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市人大代表建言

让“演艺之都”融入年轻力量

本报记者 袁云儿 赵语涵 李祺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育城,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围绕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繁荣兴盛首都文化,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

多做“增量”培育年轻观众

作为文化领域的代表,市人大代表、中国国家话剧院艺术总监戈大立最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大“演艺之都”建设力度的内容。“今年的演出市场非常火热,基本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这让我们感到欣喜。”他说。

过去一年,“演艺之都”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大戏看北京”2023展演季升级再出发,先后有百余部精品剧目和影片在线上线下进行展演、展播、展映,总观看人次超3800万;演出市场持续升温,全市营业性演出突破4.9万场,票房收入超23亿元;举办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活动百余场,观众超10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7亿元;“会馆有戏”品牌持续擦亮……戈大立建议,除了巩固已有观众,未来还要努力“做增量”,多培育年轻观众,加强青少年美育工作。

“并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艺术家,但可以向他们普及文艺、艺术常识,让他们对文艺、艺术产生兴趣。”他说,青少年美育要多元化,既要有普惠的,也要有高精尖、高水平、引领性的项目;要注重差异化发展,满足青少年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

戈大立的观点,与另一位市人大代表王炳燃不谋而合。王炳燃是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执导的沉浸式话剧《北平1948》前不久刚在南锣剧场开演,深受年轻观众喜欢。

王炳燃建议,相关部门可针对年轻观众、学生群体推出观剧补贴,先用相对优惠的票价吸引年轻人,逐步培养固定受众。此外,还可以把研学与戏剧体验相结合,为研学策划、创作一些定制产品,让孩子们来北京不仅能逛名胜古迹、看博物馆,也能进剧场欣赏演出。“北京的演出场次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地位,数量多、质量佳,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打造公共文化“微空间”

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活跃在京华大地上的公共文化空间,既是承载、展现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满足了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北京新增11家博物馆备案、27家“类博物馆”挂牌,“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息;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精彩亮相,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文化新地标。

经济转型时期,很多企业出于调整业务布局、塑造企业形象的考虑,开发建设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空间。位于798艺术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但是很多企业在兴建文化空间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知识供给,也不知道在哪能找到对口人才,以至于在规划、设计、建设和后续运营上出现很多问题。”市人大代表、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柳淳风建议,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集结博物馆、美术馆方面的专业人才,形成专业人才智库,为企业兴建博物馆、美术馆、新型艺术机构等提供专业支持。

“在座各位,你们有谁一年内逛过两次以上博物馆、美术馆?”小组会上,市人大代表、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主任冀彦伟来了个即兴小调查。他建议,应该广泛利用社区、酒店、餐厅、茶馆、商业综合体、工业遗存等场所,按照就近就便的标准,打造公共文化“微空间”。“‘微空间’不必追求大而全,一处艺术装置、几幅画、一个图书角足矣,越密集、越容易触达的文化空间,越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冀彦伟说。

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多年来,北方昆曲剧院一直为推广传承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着。“我们不仅让昆曲走进校园,还通过时下流行的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展现昆曲的魅力。”市人大代表、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欣喜地表示,在这些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爱上昆曲。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激励,让传统技艺更好融入现代生活,让她感到重任在肩。“去年,我们在正乙祠戏楼举办‘会馆有戏’等活动,吸引了不少观众。”杨凤一说,正乙祠戏楼开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化打卡地,但在运营中也面临着因体制机制问题无法全面市场化经营的问题,她建议能给予更多政策空间,让公有演艺空间走出市场化运营新路。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人喜爱,对其的保护传承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市人大代表、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柏群分享了一组数据:目前北京已有13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4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首都的根和魂。

目前,来自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的38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作品及相关文物率先“登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推动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柏群充满期待:“希望更多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走进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开展技艺展演、工艺体验等活动,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气息。”



方大炭素修旧利废创效200万元
头条

方大炭素修旧利废创效200万元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本报讯】方大炭素紧盯降本增效这个主题,积极组织广大员工开展修旧利废工作,“抓西瓜捡芝麻”,该公司刚刚统计出来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该公司开展修旧利废487项,节约费用约208.85万元。 多年来,方大炭素通过强化制度管理,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员工开展修旧 [详情]

百余市民无偿献血传递大爱真情
头条

百余市民无偿献血传递大爱真情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杨玉玲、周安琪)1月17日,宜都市人民医院联合市献血办、市医务工作者联盟及宜昌市中心血站集中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当天,共有100多名医务人员及市民成功献血,献血总量达3万毫升。 当天上午,在市人民医院门诊处,医务人员和市民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采集血样、化验并填写《献 [详情]

一位检修工的特点:身不离工具包
头条

一位检修工的特点:身不离工具包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方大炭素石墨化厂三车间,有一位大家都不用回头就知道是“他来了”的检修能手,他的名字叫付成。这位检修工的特点是,身不离工具包,忙碌点检。大家看到这个身影后,就“一万个放心”。 2001年起,付成担任石墨化厂三车间电工组组长,负责日常电气设备的点检和维修,参与车间设备的升级改造,完成 [详情]

城监小院业主共享自治收益
头条

城监小院业主共享自治收益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曲洹淋)近日,大公桥街道城监小院小区下起“红包雨”——每位业主领到了200元红包。 城监小院位于胜利四路9号,建于1987年,共有24户居民。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小区旧貌换新颜,去年3月成立了自治管理小组,实现了自治管理。当天发给居民红包,来源于小区公共区域的广告 [详情]

长阳检察院多元化救助帮扶暖意浓
头条

长阳检察院多元化救助帮扶暖意浓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田幸)“十分感谢你们又给我们找到了新的资助,还专程送到家里来。”1月16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在为小康(化名)送助学金时,小康爷爷激动地说道。 去年8月,小康爷爷因孙子抚养费问题找到了长阳检察院。未成 [详情]

救助站全天开放
头条

救助站全天开放

本文转自: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庄瑞玉)2024年首波寒潮来袭,记者获悉,我市市区救助站第一时间启动特殊天气应急预案,全天24小时对外开放,并提前储备好防寒物资、医疗物资,全方位应对寒潮来袭,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平安度过寒潮天气。 据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市救助站已提前储备好防寒 [详情]

甘肃政法大学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出版
头条

甘肃政法大学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出版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1月23日获悉,由甘肃政法大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司法警察学院(公安分院)证据科学相关研究人员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的出版工作已于2024年1月顺利完成。 该译丛包括共计七本390余万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刘耀教授为译丛作序,司法鉴定科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