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脉动”的光照亮未来
本文转自:聊城日报
用“脉动”的光照亮未来
——专访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揭榜领题赛银奖获得者聂兆刚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本报通讯员 王丽
“让我们国家在超短脉冲激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摆脱对昂贵国外进口产品和技术的依赖,提升在高端激光装备市场的国际竞争力。”11月28日,当记者与聊城大学特聘教授聂兆刚交谈时,发现每每讲到他在超短脉冲激光领域的研发经历,聂兆刚总是神采奕奕。
在刚刚结束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高新区推荐的揭榜领题项目——聊城山东省大学科技园与聂兆刚团队凭借“超短脉冲激光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得揭榜领题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银奖。
聂兆刚团队与高新区的合作正是逆向创新的缩影。近年来,高新区创新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科研项目组织机制,挖掘科技创新资源,精准匹配企业技术需求,成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逆向创新。
“超短脉冲激光就像‘脉动’的光,每个‘脉搏’的持续时间极短,可以达到皮秒和飞秒量级,具有超短脉宽和超高瞬时功率的特点,为高精度激光加工、精密测量、时间分辨光谱等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在国防、计算机、光学、光伏、显示、半导体等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谈到自己的获奖项目,聂兆刚心潮澎湃。
记者了解到,目前光纤激光技术被广泛用于产生超短脉冲激光,但我国超短脉冲激光商业化才刚刚起步。“我们的原创专利少,工业激光器中约80%依赖进口,科研领域占比更高,这导致我们国家激光装备接近一半的成本用于购买国外的激光器。近年来,欧美国家在高端激光领域对我国实行封锁,这大大降低了我国激光装备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聂兆刚告诉记者,目前国产光纤飞秒激光的脉宽多在几百上千飞秒,并且不具备脉宽和波长的连续可调性。现有市面上的百千飞秒激光器的脉宽以及其单一波长的输出特性,在材料加工和光谱应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局限性。
聂兆刚团队近十年来致力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脉宽更短、波长可控的超快激光技术和产品,他们所研发的激光锁模技术、光谱展宽技术以及脉宽压缩方案,填补了国内光纤激光器领域在脉宽和波长大幅连续可调谐技术的空白,有助于拓展国内亚微米级高精度激光加工市场,提升国家在高端激光装备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搞科研既要有沉住气和扎下根的坚持和耐力,又要注意让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我们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背景相契合,尤其是注意要和国家、人民的实际需求一起‘脉动’,把握社会经济‘脉搏’,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及时落地,为老百姓服务,为国家服务。”面对未来,聂兆刚自信地说,“我们团队研发的工业和科研飞秒激光器已在国内10余家企业和科研院所投入使用,试用效果良好,产品性价比高。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我们有信心在超短脉冲激光和高端激光领域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