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聚焦“急难愁盼” 增强群众获得感(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1月4日,走进永城市演集街道时庄村,但见亭台楼阁、曲径通幽,一步一景观。曾经毫不起眼的普通村庄,变成如今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化艺术村,一幅美丽乡村的新图景扑面而来。
“原来我们村没啥特色,这几年变化太大了,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艺术村。目前,我们正全力打造‘雪乡’景观,吸引更多人来这里参观、旅游。”时庄村党支部书记陈红亮说,“我们以第二批主题教育为契机,不断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以乡村振兴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商丘市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把主题教育成果成效转化为服务群众、践行宗旨、破解难题的具体行动。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商丘市委组织部逐级细化落实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村级工作机制、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挂牌、村级组织证明事项4个指导目录,让村干部该干啥清清楚楚、该咋干明明白白,助力村干部“轻装上阵”办实事。
“主题教育要突出‘实’,要在党的创新理论里找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在深入基层中收集群众的‘金点子’,学以致用,用‘总钥匙’解发展难题,才能更好地补短板、扬优势、上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商丘力量。”商丘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崔振华说。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商丘市坚持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和“一月一专题”要求,坚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学活用活。商丘市采取举办主题教育读书班、“线上+线下”课堂等方式,培训基层党支部书记1.9万人次、党员29.6万人次,参加读书班、研讨人数7万多人。
学深悟透,才能更好地推进实践,才能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实际举措。商丘市推行“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的工作法,要求党员干部养成“做事替群众着想”的习惯,把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列入主题教育民生实事“工期”。
2023年9月份以来,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化解矛盾3300多个。
商丘市交通运输局着眼工程建设难点堵点,对资金保障等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全面推进“十字+放射状”铁路枢纽、“六纵六横”高速公路、“三环九放射”市域快速通道、“一横三支”内河航运等建设;市委改革办通过《关于商丘市柘城县“便民就医少跑腿”七大举措推进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总结先进经验,解决电子医保群众使用率不高等问题;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推进数字政务能力,打造企业信用专题库,归集各类涉企基础信息241.02万条、企业信用信息3.3亿条,涉企数据总量居全省第四位,为“万人助万企”活动等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商丘市紧紧围绕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全面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等重大课题,确定调研课题1471个,梳理发现问题2808个,逐一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切实把调研成果细化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政策措施。
此外,商丘市把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化解矛盾纠纷情况列入主题教育检视问题台账,在全市积极推广运用“枫桥式工作法”,以推动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三个调解方式”下移为方向,完善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基层社会治理综合平台,真正做到矛盾纠纷“预防在源头、化解在萌芽、平息在基层”。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全市共调解各类案件5843件,调解成功5683件,调解成功率97.26%;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219起,化解4978起,化解率9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