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所里“师傅”多
本文转自:人民公安报
上学时看过武侠小说,初出江湖的少年,一个头磕在地上,拜功力深厚的前辈为师。生活中,在我的印象里,车间的工人、收发室的门卫,街角修自行车的男人都被人称呼“师傅”。在我们派出所这个工作环境里,年纪稍小、进所稍晚的民警称呼比自己年龄大、进所早的人为“师傅”,比如李师傅、谢师傅、郭师傅……
上个月,省警校实习生皓正来到派出所,被分到我们班组。这小伙子好学、好问、好钻研,而且嘴皮子好使,开口必言“师傅”。试想,谁不喜欢这样的“三好学生”呢?我们这些“过来人”也都是倾囊相授。皓正时常打趣道:“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这天,时逢班组值班,我和老谢带上皓正,在辖区民防公园步巡。“师傅们,能不能讲讲你们过往出警那些事啊?”真是干啥吆喝啥,这小伙子又在不失时机地“取经问道”了。
老谢首先开了腔:“好,那就念叨几句最初进所的经历吧。”记得那次跟着张师傅在菜市场抓小偷,为了不被那小子发现,张师傅特意买了一把蔬菜,拎在手里,成功迷惑了对方,之后贴近、抓获。嘿!那活儿干得,俩字——漂亮!听到高潮处,皓正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
老谢说罢,我又“登场”。“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和王师傅给偷车那小子做笔录,要不是师傅提醒检查一下铐子,那人估计非跑了不行。”
“这些师傅们个个厉害。”“是啊,三人行必有我师,要虚心请教,每位身经百战的老民警都可以做你的师傅。”我如老夫子一般说教,皓正听得认真,若有所思。我知道这小伙子肯定入心了。
正在我们说得带劲,皓正听得入迷时,接到了派出所发来的指令:辖区“串串香”烧烤店发生了一起打架警情。步巡地到案发地仅有几百米远,我们便风驰电掣般地赶到现场处置。
只见店内桌子凳子七倒八歪,七八个人互相撕扯扭打在一起。我们大声喝止,把撕扯最厉害的两个人制伏,很快打骂声偃旗息鼓,混乱局面得到了控制,随后,双方被带到了派出所处置。经了解,涉事双方同在饭店吃饭,相邻而坐,其中一桌酒后失态,大喊大叫,另一桌有人说了一句“出去喊去!”那边觉得丢了面子,话不投机,双方就这么撕扯到一起,你来我往、不分胜负,幸好出警及时,没出什么大事。
老谢和我带着皓正磨破了嘴皮子,磨断了鞋底子,做了半天工作,最终双方答应互不追究。案情总算了结了。“警官,既然没事了,我们可以走了吧?”有人边问边要离开。“等等,你们先走,他们等会儿。”老谢指着一方说。随后又让皓正看着对方走远后,随即放行了另一方的人。
报警人前脚刚走,皓正就紧跟着过来问个明白,老谢说:“双方都是年轻人,一块出去,到咱门口,一个言语不和再打起来就成笑话了。”皓正情不自禁地双手竖起大拇指:“谢师傅实在是高!”
对于皓正来讲,与其说案件处理过程为自己积累经验带来了潜移默化的益处,倒不如说这真是一堂千金难买的实战课。多年以后他或许也如我们一样向后来者感慨今天的经历吧。
派出所里师傅多,温馨又快乐。师傅们的传帮带,让新警少走了不少弯路。派出所里有这么多的师傅,对他们来讲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和财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