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来毛窝暖■沈 亚

2023-12-12 10:23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四川政协报

冬天来了,气温骤降,人们忙着防寒保暖。俗话说,寒从脚起。只有脚暖了,冬天才不会冷。棉鞋、棉靴、毛皮鞋、保暖鞋……我穿过各种鞋子,要说真正暖脚的,还是记忆里的毛窝。

毛窝,就是芦花鞋。我们老家人喊它“毛窝”,这个称呼很形象。鞋面是一层毛茸茸的芦花,留一个圆形的洞口,就像鸟儿的窝巢。用手摸一摸,便能感受到它的柔软和温暖。

我姑父家做毛窝。每年秋季,表哥就拿把镰刀,提上扁担和麻绳,四处“打芦花”。他将割下的芦花,成捆挑回来,一根根立在墙脚,长时间曝晒。等芦花晒干了,蓬松了,然后用细长的稻草绳,编织成一双双毛窝,拿到集市上售卖。

作家曹文轩在《芦花鞋》一文中,写了毛窝的制作工序,但少了暴晒这个重要环节。没有经过暴晒的湿芦花,编织成毛窝后,怎会蓬松暖和呢?我一直有个想法,冬天的毛窝那么暖和,是不是因为在芦花暴晒时吸收了秋阳的温度,等到了严寒的冬天,再慢慢释放出热量呢?

在我读小学时,每年12月上旬,表哥就会给我家送来毛窝,每人两双。这时的毛窝,还不能立即就穿,因为芦花有细梗,会戳脚。母亲就用零布条为毛窝做一个厚实的垫层,既保护了双脚,穿起来又更加舒适。

农村的冬夜特别寒冷,门窗四处漏风。晚上写作业,脚上的棉鞋挡不住寒气的侵袭。我只能不停地跺脚取暖,不时还会打个寒颤。这时,母亲拿来毛窝,让我换上。双脚穿进毛窝里,不一会儿,原本冻得麻木的脚底便生出些暖意。那种似有若无的暖意,沿着双腿向上移动,慢慢暖遍全身,将我和冬夜隔开来。于我而言,一双普通的毛窝里,隐藏着一个冬天的温暖。

我生在南方。那时候,“霜后暖,雪后寒”,大雪过后,零下八九度是常有的事。北风一吹,湿冷湿冷的,就像一条条冰虫钻进骨头里。

雪后,我带着毛窝去上学,到教室里就换。那时,毛窝要花钱买的,虽然不贵,但很多人家还是舍不得。有同学就问:“毛窝暖和吗?”“那当然!”我说。但同学们不信,因为他们穿着套鞋,垫了棉垫,还是冻脚,无法体会毛窝的暖和。于是,要求试穿一下。“真的很暖和哎……”试穿之后,他们一边使劲跺着双脚,一边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

班上有个刘同学,其母亲去世早,家境不太好,大雪天也穿着单鞋。有一天,刘同学脱下鞋子和袜子,不停地挠痒。因为他的脚上长满了冻疮。我心中不忍,便将毛窝借给刘同学穿。放学了,也就忘了。第二天,毛窝被雪水浸透,脏得不成形。我无比心疼,但又很欣慰。因为这双毛窝,给我的同学带去了温暖。

如今,很少有人会编织毛窝,更不用说穿毛窝了。作为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的毛窝,是不是可以像“虎头鞋”一样,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如今我依然心存期盼:希望有一天,还能穿上毛窝,将那一缕阳光捂在脚底,感受冬日里久违的温暖。



扮“靓”钟楼街
时尚

扮“靓”钟楼街

1月20日,随着夜幕降临,悬挂的彩灯和景观灯扮“靓”钟楼街,营造热烈、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提前让年味浓起来。  [详情]

150余档新春促消费活动点亮龙年璀璨年华
时尚

150余档新春促消费活动点亮龙年璀璨年华

本文转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上海1月20日电 (记者龚莎)春节临近,大街小巷年味渐浓。为点燃春节消费热情、活跃假期消费市场,1月19日上午,百联集团2024年龙年春节整合营销暨百联新春艺术节启动仪式在百联西郊购物中心举行。 现场,百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叶永明,市商务委一级巡视员、副主任刘敏,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