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海南 | 琼中乡村医生张敬才:“放得下”自己的病 放不下村民的健康

2023-09-17 15:46    来源:南海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记者 任桐

10岁那年,他从安徽来到海南,自此扎根这片土地;高中时,他被选中开始学医,自此在行医的路上走了半个多世纪;1996年,他来到琼中一个小山村的卫生室,自此开始守护村民健康,再未离开……

他叫张敬才,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平镇大坡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今年已经70岁了。大坡村1000多名村民都认识他,却鲜少有人知道他肚子上有道30厘米长的手术疤痕。2018年、2021年两次手术,几年来他一直在与癌症斗争,却并未影响正常的诊疗工作。

他是医者,也是患者。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村民的健康,如今,他的健康又是谁来守护?乡村医生不易,接任者寥寥,在没等到接任者时,张敬才会一直坚守在卫生室里,他说:“村民生了病,总要有地方看病,有医生治病,这里不能没有人。”

张敬才正在整理卫生室的药品。记者 任桐摄

1972年,是他从医之路的起点

往事,从他初到海南那时说起吧。

1963年,张敬才跟着叔叔从老家安徽宿州来到海南,在海南读书。上高中时,班里选了几名同学去学医,他就是其中一位。半年的培训,使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他到农场兵团卫生队工作前,又去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培训。这是专业的培训班,在系统地学习了医学知识后,张敬才成为农场兵团卫生队的一名“赤脚医生”。

那是1972年,他把这一年看作是他从医之路的起点,此后20余年时间,张敬才一直在农场兵团卫生队,服务于多个农场生产队。这期间,卫生队统一组织培训,他也从一名“赤脚医生”成长为持证从医的医生。

由于农场距离大坡村较近,张敬才时常被请到村里给村民看病。他为人和善,认真负责,一来二去,就和村里人熟了。

张敬才在大坡村卫生室门口。记者 任桐摄

1996年,面对农场兵团卫生队的工作调整,张敬才很是为难。这时,大坡村的书记找到他:“我在村里给你一间房,做村级卫生室,这样乡亲们就有地方看病了,你愿意来吗?”

“我愿意。”张敬才没有一丝犹豫,立刻答应下来。就这样,两间茅草屋,一张看诊桌,中平镇大坡村卫生室就这样开起来了。

张敬才使用电脑进入医保系统。记者 任桐摄

乡村医生什么技术都要掌握,包括助产

“卫生室刚开时,什么设备都没有,我就自己花钱买了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张敬才说,困难还远不止于此。当地村民“小病拖,大病挨,重病就找巫婆看”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了病,村民往往先杀鸡去求神拜佛,实在扛不住才会来看医生。

因为迷信的观念,他见过不少村民贻误病情,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但是,多年的固守思想,改变起来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事。他思前想后,只有踏踏实实把村民的病看好了,才能赢得信任,才能慢慢转变他们的思想。

为此,张敬才开始苦学医术,除了认真学习常用的医疗、卫生防疫常识外,尤其关注农村中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疾病以及流行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和处置方法。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他的医术越来越得到村民的认可。

张敬才(左)上门为村民诊疗。受访者供图

作为乡村医生,面对的病情多样而复杂,所以也要求乡村医生什么技术都要掌握,包括助产。1998年的一天深夜,一位村民着急地敲响张敬才的门,气喘吁吁地说:“张医生,张医生……快点起来去看看我老婆,可能快生孩子了。”情况紧张,他拿起药箱,拔腿奔向患者家。经过他及时的治疗和助产,一个8个月的早产儿安全降生了,母子平安。

深夜出诊的情况不多,日常出诊却很常见。接到村民的求助,他会立即前往。“以前村里都是土路,最远的村民家有2公里,中间还有一段山路,很难走。现在听着挺近的距离,早些年去一趟要走很长时间才能到。”

随着村里修了水泥路,卫生室的茅草屋变成了砖房,诊疗设备越来越多,药柜里的药品种类越来越齐全,每位村民都能享受医保看病……时间已经悄然过去了几十年。这些年,张敬才的工作平淡而简单,卫生室坐诊,村民家出诊,看似日日相同,却能从村民对他热情的态度,看到他背后的奉献和付出。

张敬才在查看村民的病历材料。记者 任桐摄

两次手术,稳定后马上回到卫生所工作

那是2017年,正值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作为乡村医生,张敬才每天都非常忙碌。当他的身体出现状况时,多年的从医经历告诉他,该去医院检查了,而面对未完成的工作,他又对自己说:“再等等,忙完这段时间就去看病。”

2018年,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在家人催促下,他才到海口看病。经过检查,最终被确诊为直肠癌。很快,他在海南省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做了手术,后又进行了多次化疗,病情才算稳定下来。

然而,2021年,张敬才的肝脏也发现了癌细胞。经诊查,由于癌细胞靠近血管,必须开刀手术。7个多小时的手术,他的肚子上开了一条30多厘米的刀口。

此后又是连续8个星期的放疗。“住院这么多天,不少村民给我打电话,那肯定是生病了,我没事了,先给村民看好病要紧。”

两次住院,卫生所没有营业。此前的27年,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保证村民有需要时随叫随到。

张敬才(右一)上门为村民诊疗。受访者供图

最近,张敬才每天下午都会前往镇卫生院进行学习,学习使用各种最新的5G设备。对于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来说,这些“先进的东西”学起来并不容易,但他总是雷打不动,每天前往,抱着一心要学会的目的,记笔记,练实操。

他说:“有了先进的设备,村民看病就方便了,用一个机器就能做常规检查项目了。而且学了电脑,就能让村民使用医保报销,让他们省不少看病的钱。”

在他看来,自己遇到点学习上的困难,都不是事,能真正学会,让村民享受到好处,才是最重要的。就像他一直做的那样,关于自己,再大的事都能放得下,而村民的健康,他却无论如何也放不下。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郭微微



方大炭素修旧利废创效200万元
头条

方大炭素修旧利废创效200万元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本报讯】方大炭素紧盯降本增效这个主题,积极组织广大员工开展修旧利废工作,“抓西瓜捡芝麻”,该公司刚刚统计出来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该公司开展修旧利废487项,节约费用约208.85万元。 多年来,方大炭素通过强化制度管理,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员工开展修旧 [详情]

百余市民无偿献血传递大爱真情
头条

百余市民无偿献血传递大爱真情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杨玉玲、周安琪)1月17日,宜都市人民医院联合市献血办、市医务工作者联盟及宜昌市中心血站集中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当天,共有100多名医务人员及市民成功献血,献血总量达3万毫升。 当天上午,在市人民医院门诊处,医务人员和市民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采集血样、化验并填写《献 [详情]

一位检修工的特点:身不离工具包
头条

一位检修工的特点:身不离工具包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方大炭素石墨化厂三车间,有一位大家都不用回头就知道是“他来了”的检修能手,他的名字叫付成。这位检修工的特点是,身不离工具包,忙碌点检。大家看到这个身影后,就“一万个放心”。 2001年起,付成担任石墨化厂三车间电工组组长,负责日常电气设备的点检和维修,参与车间设备的升级改造,完成 [详情]

城监小院业主共享自治收益
头条

城监小院业主共享自治收益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曲洹淋)近日,大公桥街道城监小院小区下起“红包雨”——每位业主领到了200元红包。 城监小院位于胜利四路9号,建于1987年,共有24户居民。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小区旧貌换新颜,去年3月成立了自治管理小组,实现了自治管理。当天发给居民红包,来源于小区公共区域的广告 [详情]

长阳检察院多元化救助帮扶暖意浓
头条

长阳检察院多元化救助帮扶暖意浓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田幸)“十分感谢你们又给我们找到了新的资助,还专程送到家里来。”1月16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在为小康(化名)送助学金时,小康爷爷激动地说道。 去年8月,小康爷爷因孙子抚养费问题找到了长阳检察院。未成 [详情]

救助站全天开放
头条

救助站全天开放

本文转自: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庄瑞玉)2024年首波寒潮来袭,记者获悉,我市市区救助站第一时间启动特殊天气应急预案,全天24小时对外开放,并提前储备好防寒物资、医疗物资,全方位应对寒潮来袭,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平安度过寒潮天气。 据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市救助站已提前储备好防寒 [详情]

甘肃政法大学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出版
头条

甘肃政法大学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出版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1月23日获悉,由甘肃政法大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司法警察学院(公安分院)证据科学相关研究人员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的出版工作已于2024年1月顺利完成。 该译丛包括共计七本390余万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刘耀教授为译丛作序,司法鉴定科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