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者,感谢您!

2023-09-16 01:05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长治日报

捐献者,感谢您!

——纪念第九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

今天,9月16日,是第九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是全世界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和志愿捐献者的节日。今年的主题是“感谢您,捐献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

中华骨髓库参与开展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相关工作和参与推动的无偿献血工作是中国红十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的生动诠释。

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是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和红十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治市红十字会的亮点工作,更是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之花”。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从1例到55例,使55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传递着长治这座城市的温情与大爱。如今,更有11000多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挺身而出,他们虽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眼中却闪着同样的光——温暖、柔和、坚定,那是对生命的珍爱!他们撸起袖子,献出热血,加入中华骨髓库,许下一个承诺,等待生命的召唤。

值此第九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到来之际,长治市红十字会向所有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用生命“火种”挽救了千万患者的生命,致敬这个默默传播人间大爱、拯救生命的英雄群体。今天,长治市红十字会再次发出倡议:欢迎您参加无偿献血,加入中华骨髓库!和全国328万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一起,只需一个微小的举动,去拯救另一个生命,去成就自己的生命!

新年的“生命礼物”

2022年1月28日,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血液科,历经3个小时,采集了21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来自我市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李医生顺利完成全部流程,成功为一位素未谋面的4岁女孩捐献了“生命种子”。

这是我市及全省造血干细胞的“新年第一捐”,李医生也成为全省第225例、我市第4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李医生是长医附属清华医院检验科血库的检验主管技师,2017年5月,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主动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志愿者。2021年11月,他接到了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自己和一名4岁的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这让他开启了一段不寻常的期待。

李医生是一名父亲,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当征询捐献意愿时,他当即表示同意。“我平时的工作就是和血液打交道,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略有了解,能挽救一个患者的生命,我义不容辞。”经过高分辨和体检,他完全符合捐献条件。之后,他更加注重饮食,希望以更好的状态迎接这个能让生命延续的重任。

5年的等待,3个月的准备,4天的动员剂,3个小时的分离采集,这一袋热乎乎的“生命种子”将会快马加鞭护送至患病女孩所在医院。

“这是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希望小女孩早日康复,在爱的阳光里健康快乐长大。”李医生说。

凡人善举演绎人间大爱

拉开幕,登了台,人生之戏就开了场。上了妆,入了戏,舞台故事就开了演。

小贾是长治歌舞团一名“80后”演员,平时在舞台上是一个普通的配角演员,但是一份大爱让他在这个故事中成功“逆袭”,成为人人点赞的最佳主角。

2022年12月9日,对小贾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天,他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成功采集28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重新点亮生命之光。至此,他成为我市第52例、全省第25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22年8月,小贾接到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当工作人员问是否愿意捐献时,他当即表示同意。随后,他顺利通过高分辨配型和捐前体检,并于12月9日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

“希望从我身体里分离出来的这些造血干细胞,能尽快输入患者体内,挽救一个生命、一个家庭,祝他早日康复。”捐献当天,小贾收到了来自受捐者家人发来的感谢信:“您的勇敢、无私给了我们这个家庭一个全新的希望,也给了我们一个光明的未来。我们也会告诉自己的家人,成为您这样对他人有爱心、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小贾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他无悔的选择。尽管整个过程并不轻松,但是想到那个远在1000多公里外的生命可以因为他的捐献而重获新生,也会因为他的捐献将爱无限传递,他的内心无比坚定。

一场跨越千里的“赴约”

2023年8月23日,24岁的小申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经过4小时的采集,采集了27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远在上海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生命的种子”,成为我市第54例、山西省第28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今年24岁的小申是长治人,常年在苏州工作。2021年5月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时隔两年,在接到长治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时,他毫不犹豫同意捐献,积极配合完成后续的高分辨采样和捐前体检工作。当确定了采集时间后,小申不远千里赶回长治老家。由于怕家人担心,这次捐献小申并没有告诉家人。在注射动员剂期间,他忍着对家人的思念,没有敢回一次家,几次路过家门口,只是默默地看几眼。

谈起成为志愿捐献者的初衷,小申说,他的表姐前几年身患白血病,不幸抱憾离世。“如果当时有志愿者和她配型成功,她就有救了!”亲人的离世更加坚定了小申的捐献信念。

“我知道配型成功的几率很低,所以,这注定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我心中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捐献。”小申说,这是他和患者的缘分。“捐献过程中,我看了对方写给我的感谢信,了解到对方已经建立家庭。我觉得很高兴,我帮助到了别人,拯救了一个家庭。”小申说,这场千里“之约”,他并不孤单。

“我一直在为这一天准备着”

2023年9月12日,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经过3个半小时的科学采集,“80后”李医生捐献的28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为一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至此,李医生成为我市第55例、山西省第28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李医生是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急诊科的一名医生。工作认真、热心公益的他于2018年8月撸袖献血,并留取血样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两年后的2020年4月,李医生接到长治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得知有一名血液病患者与自己配型相合,征询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确认信息后,他脱口而出:“我愿意捐献!”但由于特殊原因,采集进程一直推到3年后的2023年5月,当他再次被询问捐献意愿时,他仍然毫不犹豫,“我一直在为这一天准备着!”

经过顺利的高分辨和体检后,李医生在长治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陪伴下,认真进行备捐,前后接受了4天的动员剂注射,并于9月12日上午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这些宝贵的“生命火种”当晚被输入患者体内,他也完成了通过自己造血干细胞救人的愿望。

“作为一名医生,能在职业之外,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点亮生命之火,也是一种幸运!”在采集过程中,李医生一直很淡然,他用无声的行动为远在千里之外的患者送去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文/本报记者 刘婷婷



方大炭素修旧利废创效200万元
头条

方大炭素修旧利废创效200万元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本报讯】方大炭素紧盯降本增效这个主题,积极组织广大员工开展修旧利废工作,“抓西瓜捡芝麻”,该公司刚刚统计出来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该公司开展修旧利废487项,节约费用约208.85万元。 多年来,方大炭素通过强化制度管理,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员工开展修旧 [详情]

百余市民无偿献血传递大爱真情
头条

百余市民无偿献血传递大爱真情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杨玉玲、周安琪)1月17日,宜都市人民医院联合市献血办、市医务工作者联盟及宜昌市中心血站集中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当天,共有100多名医务人员及市民成功献血,献血总量达3万毫升。 当天上午,在市人民医院门诊处,医务人员和市民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采集血样、化验并填写《献 [详情]

一位检修工的特点:身不离工具包
头条

一位检修工的特点:身不离工具包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方大炭素石墨化厂三车间,有一位大家都不用回头就知道是“他来了”的检修能手,他的名字叫付成。这位检修工的特点是,身不离工具包,忙碌点检。大家看到这个身影后,就“一万个放心”。 2001年起,付成担任石墨化厂三车间电工组组长,负责日常电气设备的点检和维修,参与车间设备的升级改造,完成 [详情]

城监小院业主共享自治收益
头条

城监小院业主共享自治收益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曲洹淋)近日,大公桥街道城监小院小区下起“红包雨”——每位业主领到了200元红包。 城监小院位于胜利四路9号,建于1987年,共有24户居民。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小区旧貌换新颜,去年3月成立了自治管理小组,实现了自治管理。当天发给居民红包,来源于小区公共区域的广告 [详情]

长阳检察院多元化救助帮扶暖意浓
头条

长阳检察院多元化救助帮扶暖意浓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田幸)“十分感谢你们又给我们找到了新的资助,还专程送到家里来。”1月16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在为小康(化名)送助学金时,小康爷爷激动地说道。 去年8月,小康爷爷因孙子抚养费问题找到了长阳检察院。未成 [详情]

救助站全天开放
头条

救助站全天开放

本文转自: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庄瑞玉)2024年首波寒潮来袭,记者获悉,我市市区救助站第一时间启动特殊天气应急预案,全天24小时对外开放,并提前储备好防寒物资、医疗物资,全方位应对寒潮来袭,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平安度过寒潮天气。 据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市救助站已提前储备好防寒 [详情]

甘肃政法大学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出版
头条

甘肃政法大学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出版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1月23日获悉,由甘肃政法大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司法警察学院(公安分院)证据科学相关研究人员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的出版工作已于2024年1月顺利完成。 该译丛包括共计七本390余万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刘耀教授为译丛作序,司法鉴定科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