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 | 从一粒澄迈福山咖啡豆子里寻找纯净的“家乡味”

2023-07-04 23:22    来源:南海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记者 王小畅 澄迈融媒记者 王家专 文/图

家乡的味道是什么?相信每个地方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澄迈福山,咖啡味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家乡味”。这个味道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产自福山的咖啡豆,他们习惯简称其为“福豆”。

因为福山豆优秀的味蕾表现,吸引了不少福山青年人投身咖啡业,他们不断探寻福山豆味道的“矿山”,这或许是福山的咖啡能够在海南久负盛名的原因。

王世贤是这群青年中的一员,自他发现福豆味道的“新大陆”以来,时间已经过去六年多,他仍在提升咖啡“纯度”上努力,力求还原福山豆子本身所具有的风味,这个味道也是他认为的“家乡味”。

老枝树长势旺。记者 王小畅 摄

每天清晨进园修枝

利用咖啡树老枝条产出好豆

80后的王世贤皮肤黝黑,他开过汽车修理店,也搞过小工程,如今他的目标:种好咖啡,烘焙出味道纯净的“福豆”。

有了清晰目标,就有了力量源泉。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到福山镇昌球村附近的山头时,他便骑上摩托车往他的咖啡园方向开去。

那里是周边海拔最高的地方,从山头俯瞰,山岭间形成了一个峡谷,远处还有泛着银光的水库,地形像一只展翅戏水的蝴蝶。

“我们这里的土地条件适合种罗布斯塔咖啡豆,种出来的品质非常好。”王世贤说。

罗布斯塔咖啡豆是当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咖啡品种之一,也是澄迈福山的咖啡种植园传统种植品种。

要做出味道纯净的“家乡味”,就必须种出好的福山豆,这是他要突破的第一个关卡。

“我的每株咖啡树,每月要修枝两次。”这是王世贤每天得往咖啡园跑的原因,工作量要远比一般种植方式大。

2017年,他刚开始改良咖啡种植方式时,其家人并不是很理解,认为太费劲了,而且别人的咖啡园枝繁叶茂、树干高挺,自家的咖啡树却个头矮小、枝条稀疏,在外人看来甚至认为是营养不良。

但王世贤坚持了下来,因为他认为老枝才能结出高品质的咖啡豆。这种新种植方式不仅要控制咖啡树个头,保持单一主干外,只能留下一定数量的老枝条。他每个月两次的修剪,就是除去老枝条上长出的新枝芽。

“因为我采用有机的种植方式,不用农药和化肥,只施用一些有机肥,只有经过这样打理,咖啡树才能够把营养充足的供应给老枝。”王世贤从老枝条上摘下一棵成熟的咖啡豆掰开接着说,“这老枝上结出的咖啡豆颗粒饱满,果汁秾稠,品质非常好”。

王世贤发现,修枝和矮化还有另一大好处,到结果期极少出现烂枝尾、烂果的现象,而传统的种植方式虽然枝繁叶茂,但果子快成熟时,经常出现烂尾,不但产量不能保证,还影响到咖啡豆的品质。

饱满的咖啡豆。记者 王小畅 摄

发现味道“新大陆”

投身咖啡业寻找纯净的“福豆”味道

种出好的豆子,只是完成做出好咖啡的第一步。

没有全职从事咖啡业之前,王世贤经常往各个工地跑,帮人修理工程车辆,因为这样的机缘,他结识了一位海口的咖啡烘焙师。

“听说他拿过全国的咖啡烘焙奖项。”王世贤说,当时家里老人种有一些咖啡树,基本没有人打理,他就采摘一些咖啡豆给这位咖啡师烘焙,原本就想着工作犯困时喝喝提神。

自从喝上这位咖啡师烘焙的福山豆,王世贤发现了味道“新大陆”。

“福山的咖啡在海南很有名气,但自己一直不明白其中原因。”王世贤称,喝过那些咖啡后,他似乎明白了,而且他再到外面的咖啡店喝咖啡,总会有尝不到福山豆纯正味道的遗憾。“有一些还打着福山本地豆的名号,但是咖啡杂味比较重,入口后不是回甘,而是喉咙干涩,没有福山豆所拥有的丝滑感”。

可能是因为自己是福山人的缘故,对福山的咖啡拥有“天然”情结,发现福山豆呈现出来的味道“新大陆”后,王世贤决定投入这个行业。

为了学好烘焙,他除了向自己认识的咖啡师取经,还遵从其建议,参加相关的培训班,甚至为了提升咖啡烘焙的技术,增强对火候的把控能力,他还专门到白沙等地学习炒茶。

烘焙咖啡对一般人来说,最难的可能不是烘焙的技术,而是对咖啡的品鉴能力,这需要不断地去尝试,不断地用心领会。经过这些年的摸索,王世贤在烘焙上的技术、经验也日趋成熟、丰富。

打包烘焙好的咖啡豆子。记者 王小畅 摄

去“浊”去“土腥”

从晾晒阶段便开始追求“纯净度”

“以前我们这的咖啡豆是用大铁锅炒,这种工艺对炒豆人的手艺要求很高,而且受热难做到均匀,容易出现杂味。”王世贤认为,好的咖啡一定是高纯净度的,福山豆本身品质很好,确保高纯净度才能充分呈现咖啡豆的风味。

为了提高纯度,王世贤在咖啡晾晒阶段就着手,专门搭建了晾晒架,不让豆子接触地面。王世贤称,他原来摘回的咖啡豆也是在地面上晾晒,但这样烘出来的咖啡会带有土腥味,“这种味一般消费者可能不会太在意,但它是专业人士评判咖啡豆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

除了土腥味外,咖啡中还会有其它杂味,例如王世贤很在乎的浊味。“出现浊味的原因一般也是在晾晒阶段没有做好管理,出现豆子发霉等情况。”王世贤称,他们在架子上晒晾豆子,通风性比较好,能够减少豆子的发霉,并且晾晒时还会及时剔除坏豆子。

从种植到采摘再到晾晒,都可以看到王世贤在咖啡上所倾注的热情、汗水和专注。晾晒之后的咖啡生豆,还需要最后一道工艺,才能完成它的升华,那就是烘焙。

延续“家乡味”的名气

与一批热爱咖啡的福山人继续探索

在福山咖啡风情镇入口对面的转盘边,有一家名叫“徕福昌”的咖啡小店,那是王世贤的家,楼上住人,楼下前厅是咖啡店,由于面积小只摆了几张桌子,墙上则挂着他参赛的奖状。

咖啡店吧台后,有一个房间,是王世贤烘焙咖啡的工作间,里面最显眼的当属咖啡烘焙机,高度比王世贤身高还高,这是他完成“福豆”制作最重要的工具。

“不同的豆子,烘焙曲线都不一样,适合福山豆的曲线,也是一次次摸索后总结出来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豆子的情况做适度的调整。”王世贤说。

如今,王世贤自种自烘的福山豆在当地已经有些名气,价格一斤卖到三百多元,是一般豆子价格的一倍,而且供不应求。“我种植规模只有30亩左右,现在的产量不多,豆子一出就被人订走了,都是一些老顾客,我们主要通过微信来联系。”王世贤说。

在今年万宁兴隆举行的“2023第二届万宁工会杯兴隆罗布斯塔咖啡豆烘焙技能大赛”上,王世贤荣获了季军,前三名中唯一的海南选手,这是对其烘焙手艺探索的一次肯定。

如今,福山镇上有不少像王世贤这样热爱咖啡的青年人,他们经常聚首交流分享,可能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代又一代人的继承与探索,再加上福山优秀的自然条件,才得以让福山的咖啡名气长盛不衰,延续下了福山人的咖啡情结和那份“家乡味”。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林莉



方大炭素修旧利废创效200万元
头条

方大炭素修旧利废创效200万元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本报讯】方大炭素紧盯降本增效这个主题,积极组织广大员工开展修旧利废工作,“抓西瓜捡芝麻”,该公司刚刚统计出来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该公司开展修旧利废487项,节约费用约208.85万元。 多年来,方大炭素通过强化制度管理,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员工开展修旧 [详情]

百余市民无偿献血传递大爱真情
头条

百余市民无偿献血传递大爱真情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杨玉玲、周安琪)1月17日,宜都市人民医院联合市献血办、市医务工作者联盟及宜昌市中心血站集中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当天,共有100多名医务人员及市民成功献血,献血总量达3万毫升。 当天上午,在市人民医院门诊处,医务人员和市民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采集血样、化验并填写《献 [详情]

一位检修工的特点:身不离工具包
头条

一位检修工的特点:身不离工具包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方大炭素石墨化厂三车间,有一位大家都不用回头就知道是“他来了”的检修能手,他的名字叫付成。这位检修工的特点是,身不离工具包,忙碌点检。大家看到这个身影后,就“一万个放心”。 2001年起,付成担任石墨化厂三车间电工组组长,负责日常电气设备的点检和维修,参与车间设备的升级改造,完成 [详情]

城监小院业主共享自治收益
头条

城监小院业主共享自治收益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曲洹淋)近日,大公桥街道城监小院小区下起“红包雨”——每位业主领到了200元红包。 城监小院位于胜利四路9号,建于1987年,共有24户居民。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小区旧貌换新颜,去年3月成立了自治管理小组,实现了自治管理。当天发给居民红包,来源于小区公共区域的广告 [详情]

长阳检察院多元化救助帮扶暖意浓
头条

长阳检察院多元化救助帮扶暖意浓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田幸)“十分感谢你们又给我们找到了新的资助,还专程送到家里来。”1月16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在为小康(化名)送助学金时,小康爷爷激动地说道。 去年8月,小康爷爷因孙子抚养费问题找到了长阳检察院。未成 [详情]

救助站全天开放
头条

救助站全天开放

本文转自: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庄瑞玉)2024年首波寒潮来袭,记者获悉,我市市区救助站第一时间启动特殊天气应急预案,全天24小时对外开放,并提前储备好防寒物资、医疗物资,全方位应对寒潮来袭,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平安度过寒潮天气。 据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市救助站已提前储备好防寒 [详情]

甘肃政法大学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出版
头条

甘肃政法大学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出版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1月23日获悉,由甘肃政法大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司法警察学院(公安分院)证据科学相关研究人员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的出版工作已于2024年1月顺利完成。 该译丛包括共计七本390余万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刘耀教授为译丛作序,司法鉴定科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