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特点上好劳动课
本文转自:恩施日报
顺应时代特点上好劳动课
□ 李晓荣
5月25日,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学生开展“和美劳动”教育体验课,孩子们来到田间唱山歌、认农具、学插秧。这样的劳动课,很有必要、多多益善。
去年,教育部下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正式成为全国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我州也印发《恩施州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行动方案》,加大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传统特色学校培育力度。劳动教育再次成为共同的社会认知。
对大部分成年人来说,儿时的校园劳动教育多是开学前去操场拔野草,在教室里打扫卫生或在课堂上做手工。如今,时代特点、学生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如何上好劳动课,考验着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的智慧。硒都小学的尝试值得借鉴,孩子们到田间体验农耕,既能知晓从“田中禾”到“盘中餐”的艰辛,也更加明白“粒粒皆辛苦”的意蕴,进而对劳动者多一些敬意。
创新内容形式,既要让劳动课好玩、有趣,又要让孩子们体验生活艰辛、劳作不易。近年来,我州不少学校落实课程标准,对劳动课内容和形式进行有益探索,开设的劳动课程颇具启发意义。有的利用区域资源,因地制宜开展采茶制茶、种蔬菜瓜果、非遗传习等劳动实践;有的设置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生态环保劳动教育基地等,规划特色课程;有的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生活的技能,开展劳动技能大比拼、成果展示竞赛等,都契合了孩子的认知特点。劳动课内容持续“上新”,受到家长和学生欢迎。
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也要进一步认识劳动课的意义,做到开好劳动课又不唯劳动课,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日常生活教育相融合。比如在历史课上,学习古代劳动知识的同时,了解新时代的劳模,在对比中感悟工匠精神;在科学课上,开设多种劳动教育模式,根据兴趣选修劳动课程,多给孩子们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和实践“志愿服务+劳动教育”,到公共场所、基层社区参加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在劳动中积累更多学习、生活经验,培养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抓好劳动教育,仅靠学校和课堂远远不够,更要强化家校互动。家长要努力为劳动教育创造平台空间,利用“双减”契机,让孩子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中,让劳动品格、劳动观念在孩子们心里扎下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