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应急科普如何“破圈”(健康中国 奋发有为)

2023-10-24 04:06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陈渡归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10月24日 第 09 版)

图为微信小游戏“一年一度野生菌试毒大赛”的截图。

应急科普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科学、准确、及时的应急科普是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谁是应急科普队伍的主力?如何做好应急科普能力建设与提升?近日,在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大学、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公共卫生应急科普能力建设与提升”专题论坛上,多位专家进行了探讨。

左手是专业,右手是传播

俗话说:“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家认为,要想做好应急科普工作,就要把科学家群体动员起来。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国际传播学会会士何淑仪介绍:“在当前的数字化世界中,公众能够接触到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其中可能包括伪科学信息。公众无法像科学家那样借助专业知识来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只能停留于表层的线索和信息。科学家有义务帮助公众扫除伪科学‘陷阱’、建立专业认知。”

应急科普工作需要哪些科学家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指出,自然科学家懂得公共卫生知识,社会科学家懂得信息传播知识,他们共同组成科普人员主力队伍。

“过去,应急科普工作主要由自然科学家负责,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讲述公共卫生知识,导致应急科普信息无法‘破圈’,专业知识无法传达到公众。”陈君石介绍,因此,来自心理学、营销学、社会学等专业的社会科学家也需要参与到应急科普工作中,策划出公众喜闻乐见的应急科普传播方案,让更多公众接收并理解公共卫生知识。

专家介绍,除了与其他专业领域的科学家合作,自然科学家也应该积极参与应急科普能力培训,提高科学素养和传播能力。

“以医疗体系为例,医、药、护、剂等专业人员都应该主动提高传播能力,成为‘左手是专业,右手是传播’的优质人才,以更好的专业知识站在应急科普工作前端。”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委兼秘书长施琳玲说。

近年来,中国着力建设健康科普人员队伍并取得一系列成果。2020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组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包含来自健康教育、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30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2022年,上海市卫健委、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公布上海市建成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包含来自38个学科领域的专家。

“公共应急科普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人才是关键。”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智库负责人陈守双介绍,2021年,腾讯联合国家卫健委干部培训中心(党校)、国家卫健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等单位筹划“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开展了“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专项”“新时代疾控能力提升专项”“中青年临床骨干医生国际培训专项”等项目的人才培养。“项目至今培养疾控人才和卫健人才共20万人,系统性地壮大了公共应急科普人员队伍。”陈守双说。

应急科普要实现“去术语化”

应急科普工作面临哪些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介绍,当前,公众的科学素养与高门槛的专业知识之间存在较大落差,伪科学信息容易“趁虚而入”,造成公众认知混乱。此外,科学家在进行应急科普时过于注重表述的专业化,频繁使用高深的专业术语,导致公众无法理解或者理解错位。

科学家应该如何开展应急科普工作?施琳玲介绍,专业人士和机构的沉默会产生信息真空,导致谣言和伪科学信息滋生,因此,科学家必须把握“时间窗”,在第一时间进行科普和辟谣。

彭兰借助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的“黄金4小时”概念来解释“时间窗”。她认为,互联网的兴起缩短了信息的呈现和传播时间。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家需要在4小时内发布专业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否则就会贻误解决问题的时机。

在应急科普的语态方面,彭兰认为,科学家需要把过去“以自己为主”的宣传思维转换为“以公众为主”的对话思维,把“以工作为主”的通报视角转换为“以人为主”的表达视角,在保持理性和感性并行的同时,尝试加入年轻化、接地气的表达,打破学术界和公众之间的隔阂。

在用词方面,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帕特里克·沃尔建议,科学家对公众进行科普时要注意“去术语化”和“讲人话”,尽可能将专业术语转换为公众耳熟能详的词语,在保证公众能看懂、能听懂的前提下,帮助公众理解复杂的科学原理。“在西方学术界,科学家在发布科普文章前会先测算文章的可读性指数——一种反映文章理解难易程度的量化指标。在明确大部分公众都能读懂后,科学家才会发布文章。”帕特里克·沃尔说。

新形式、新科技赋能应急科普工作

“游戏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你会是下一个吗?”点开“一年一度野生菌试毒大赛”微信小游戏,从几张印着不同野生蘑菇的图片中选择出无毒的蘑菇,一旦选错,这句提示语就会弹出。

这款游戏日前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和吉首大学联合出品,也是陈君石参与的“社会科学循证的精准科普”研究中的一环。

陈君石表示,食品安全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为了提升食品安全应急科普水平,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探索出“以受众为中心的精准科普过四关路径模型”。

第一关“目标关”明确了要传达科学信息、更要改变公众行为的目标。“以毒蘑菇科普为例,近年来,食用野生毒蘑菇引发食源性疾病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由于传统的科普目标——劝说公众不要采食野生蘑菇——过于宽泛、难以着力。我们调查发现,公众普遍存在‘乐观偏差’心理,高估自己辨别毒蘑菇的能力。”陈君石说,“我们将宽泛的目标分解为更加精准的目标——提高公众对野生毒蘑菇的辨识能力,设计了这个小游戏,用半教育半娱乐的游戏形式让科普过程变得轻松有趣。”

第二关“设计关”是针对精准科普进行产品设计,通过多维度调查分析实现受众洞察,设计科普产品。第三关“实施关”是通过政策干预、媒体干预、产品干预和亲友相传四类干预措施,让科普信息有效触达目标受众。第四关“效果评估关”是通过开展科普效果评估,提升科普策略质量。

纵览科普“四关”,陈君石强调,科技在应急科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设计关”中,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有助于增加受众分析的数据来源。这项技术通过抓取分析网络大数据,可以快速深入地洞察受众对事件的关注点、情绪态度、需求、障碍、误区、影响因素等,有效提升公众科学认知、科学应对的能力。在“实施关”中,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即时查询聊天机器人,能够快速回应公众的食品安全问题。“善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科普的反应速度、传播的广度和效度。”陈君石说。

帕特里克·沃尔介绍,除了上述用途,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用于社交媒体上的舆情监测和分析,总结公众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及主要关注点,让应急科普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湿冷“魔法攻击”上线!南方遭今冬来最强雨雪 这份防抖指南请收好
科技

湿冷“魔法攻击”上线!南方遭今冬来最强雨雪 这份防抖指南请收好

本文转自: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 眼下,2024年首场寒潮天气正在影响我国,南方多地遭遇今冬来强度最强、范围最广的雨雪天气。今天(1月22日)早晨,最低气温0℃线已南压至贵州南部至江西北部一线,低温叠加雨雪,南方人熟悉的湿冷“魔法攻击”上线了,网友纷纷吐槽“南方的雨雪天冷到刺骨”。湿冷到底是一种怎 [详情]

周鸿祎称不能套用过去的模式看人工智能 大模型不是OS
科技

周鸿祎称不能套用过去的模式看人工智能 大模型不是OS

【CNMO新闻】在2023年1月21日的猎户星空大模型发布会上,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分享了他对大模型应用前景的看法。他预测,2024年大模型应用将迎来巨大的机会,而企业级应用将成为其突破口。 周鸿祎强调,大模型与已有业务场景的结合将带来巨大的机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 [详情]

“听见”两会丨海南省政协委员何逸舟:建议搭建文旅服务区块链评价系统 助推海南文旅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技

“听见”两会丨海南省政协委员何逸舟:建议搭建文旅服务区块链评价系统 助推海南文旅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1月22日消息(记者 王燕珍)如何提升海南文旅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助推海南文旅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参加海南省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的省政协委员何逸舟建议可搭建一个以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的评价系统,推动海南文旅服务生态的评价、反馈机制升级。  [详情]

雍禾医疗携手国内三甲医院展开合作 雍禾植发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科技

雍禾医疗携手国内三甲医院展开合作 雍禾植发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根据《都市人群毛发健康消费白皮书》调研显示,国内毛发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从2021年至2030年将以21.8%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增长,2030年将达到1381亿元。市场前景广阔的同时,消费需求也在升级迭代。 此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雍禾医疗共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X雍禾医疗毛发联合实验室”( [详情]

杭州3年引进731家首店,近半已销声匿迹
科技

杭州3年引进731家首店,近半已销声匿迹

都市快报讯 刚过去的2023杭州写字楼商业市场表现出了弱复苏状态。 近日,戴德梁行发布相关数据,并对杭州2023年整年度的零售商业市场及写字楼市场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并对2024年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 “当下消费市场真正发生的既不是单纯的升级,也不是简单的降级,而是分层。顺应消费分层这一主流趋势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