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人”,帮志愿军英雄“回家”⑯|传承三代,找到烈士叔叔心愿终实现

2023-07-21 22:04    来源:新华报业网

“爸爸,时隔73年,我们找到叔叔了!原来他长眠于泰州。”1950年,烈士孙德清牺牲,而对此一无所知的亲人们一直在找他,“找到他”是烈士一家三代人的心愿。面对江苏来的寻亲队,孙德清侄女孙素玲一度哽咽:“我们都很想念他,爸爸在世时,曾骑两天自行车到江苏徐州找叔叔。”

7月19日,“70年·70人”志愿军英烈专题寻亲队带着线索,来到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陈大镇姜洼行政村孙黑楼自然村,找到了烈士孙德清的侄女和侄孙。烈士孙德清是70名英烈中寻亲成功的第14人。

哥哥骑两天自行车去徐州找弟弟

1955年,烈士孙德清参军离家已有六年之久,身未归,信亦全无,家里非常担心,四处打听。后来,误以为他参加了淮海战役,哥哥孙德良就去徐州找他。

从安徽涡阳到江苏徐州有150多公里,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怎么去?孙德良选择骑自行车。天蒙蒙亮,他就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从家出发,骑两天才到徐州。怎么找?毫无线索、大海捞针,南辕北辙、打听无果,茫然、心酸又无奈,孙德良又骑自行车返程,天黑不见五指才到家。

和那个年代很多烈士亲属无力出门寻亲不同,兄弟情深的孙德良一直到各处找弟弟。因为认定弟弟在淮海战役中牺牲了,在家人陪同下,孙德良先后到江苏徐州市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安徽淮北市濉溪县的双堆集烈士陵园、河南永城市的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等地,寻找孙德清的消息。

“找到烈士孙德清”——70多年来,孙德清家人的心愿,从他的哥哥传递到他的孙辈;

“为烈士孙德清寻亲”——4月18日,江苏启动“70年·70人”志愿军英烈专题寻亲,寻亲成为一场越来越近的“双向奔赴”。

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安徽河南寻亲分队领队陈露的手机通话记录每天都在迅速刷新,平均要打七八个电话才能找到一名有效联系人,再请对方帮忙摸排、查找烈士亲人信息。

大多数时候特别难。涡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葛胜利介绍,根据局里的纸质材料记载,烈士孙德清确实是涡阳县人,地址是“义门区王桥乡孙黑楼”。他们本想顺着“义门”地址摸排,但新中国成立后区划几番调整,义门镇并没有孙黑楼村,线索一度中断。

忽然间柳暗花明。“我知道他们家的故事啊!我是他邻居,很多年了,大家都很关心烈士找到了没有。”摸排到陈大镇时,涡阳县陈大镇军服站站长锁猛惊喜地说。就这样,断了的线索续上了,原来孙黑楼村后来划到了陈大镇。

陈露感慨,这次寻亲成功完全在意料之外,没有无缘无故的巧合,烈士家人的坚持、烈士信息虽在民政和退役军人相关部门辗转但未丢失、村民对烈士家属的关心、寻亲人员走得足够远……大家环环相扣接力向前,终于成功。

没有照片,侄孙眉眼和他像

“很感谢你们帮我们找到叔叔,终于能给爸爸一个交代了。”孙素玲说,爸爸去世前千叮咛万嘱咐:“要有你叔叔消息,一定要去找。我和你叔叔打小没了父母,相互扶持着长大,他参军时年纪小,我们是他唯一的亲人。”

烈士牺牲地泰州,没有留下孙德清的照片。“家里有烈士的照片吗?”“那时候穷,没条件拍照。”当记者为无法了解烈士孙德清形象而遗憾时,孙素玲把自己的外甥,也就是孙德清的侄孙陈良海拉过来说:“大致就长他这样,我爸爸说,我外甥与他和二外爷(当地方言:外公)眉眼神似,看见他也就相当于知道烈士的大致模样了。”

“得知泰州的人要带着二外爷的消息过来,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前些年,陈良海常去江苏盐城市做生意,经常路过泰州,但从来没有想过二外爷和450多公里开外的泰州有关系。

外爷孙德良非常疼爱陈良海,每当思念涌上心头,他就会和外孙说起他二外爷的参军故事。陈良海9岁时,外爷与世长辞,自此,“实现外爷心愿,找到二外爷”的信念就深埋在陈良海心中。

近些年,孙德清的家人们才从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到,孙德清是参加抗美援朝牺牲的,但一直不知道烈士长眠何处。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一次,通过寻亲队他们了解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700余名志愿军战士因伤转移至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治疗,其中70名战士久治不愈,不幸与世长辞,安葬于泰州市海陵区凤栖园,孙德清就是其中一名。

“叔,乡民富足,如您所愿”

“新中国成立前,村民饱受战争之苦,我们家常吃不饱饭,有段时间甚至出门乞讨为生,叔叔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却非常懂事要强。”孙德清67岁的大侄女孙兰英告诉记者,1949年,年仅21岁的孙德清怀揣着“要让家人和乡亲们都吃饱饭”这一心愿,毅然参军。

“现在叔叔的愿望实现了,叔,乡民富足,如您所愿。”在孙黑楼村,孙兰英指着身后两层小楼给记者看,“这里以前就是我们家的老宅,叔叔参军前我们一家都住在这里。我还有印象,老屋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经过两次翻建,现在已经相当舒适,五妹一家住在里面。”

从孙兰英家到老屋原址大约3公里远,走在这条路上,记者看到一幅和美乡村面貌,水泥马路直通家门口,马路两旁种植数百亩玉米,一栋栋两层小楼房分布其间,一家家的门上贴着“家和万事兴”“幸福之家”“福”等字样。

21岁离乡参军,70多年过去,乡亲们没有忘记孙德清。记者在老屋原址附近采访时,不时有村民来问:“烈士有消息了?”“我们都知道他们家的事情,也希望他们能早点找到烈士线索。”“烈士从村里走出去保家卫国,才有现在的富足日子,我们吃水不会忘了挖井人。”涡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王骥告诉记者,在村里,烈士孙德清的故事早口口相传开了,村民都非常尊重烈士,对烈士家属也高看一眼。

“如果爸爸在世时知道叔叔在泰州,就算骑着自行车也会去找他的。”孙素玲说。“8月,我们马上就去泰州为叔叔祭扫,以前我们姊妹几个只能在老家为他祭扫,以后清明冬至,思念有了实体寄托。”涡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张蕾表示,烈士家属如需异地祭扫,他们会为其报销来回车费和住宿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春



方大炭素修旧利废创效200万元
头条

方大炭素修旧利废创效200万元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本报讯】方大炭素紧盯降本增效这个主题,积极组织广大员工开展修旧利废工作,“抓西瓜捡芝麻”,该公司刚刚统计出来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该公司开展修旧利废487项,节约费用约208.85万元。 多年来,方大炭素通过强化制度管理,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员工开展修旧 [详情]

百余市民无偿献血传递大爱真情
头条

百余市民无偿献血传递大爱真情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杨玉玲、周安琪)1月17日,宜都市人民医院联合市献血办、市医务工作者联盟及宜昌市中心血站集中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当天,共有100多名医务人员及市民成功献血,献血总量达3万毫升。 当天上午,在市人民医院门诊处,医务人员和市民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采集血样、化验并填写《献 [详情]

一位检修工的特点:身不离工具包
头条

一位检修工的特点:身不离工具包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方大炭素石墨化厂三车间,有一位大家都不用回头就知道是“他来了”的检修能手,他的名字叫付成。这位检修工的特点是,身不离工具包,忙碌点检。大家看到这个身影后,就“一万个放心”。 2001年起,付成担任石墨化厂三车间电工组组长,负责日常电气设备的点检和维修,参与车间设备的升级改造,完成 [详情]

城监小院业主共享自治收益
头条

城监小院业主共享自治收益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曲洹淋)近日,大公桥街道城监小院小区下起“红包雨”——每位业主领到了200元红包。 城监小院位于胜利四路9号,建于1987年,共有24户居民。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小区旧貌换新颜,去年3月成立了自治管理小组,实现了自治管理。当天发给居民红包,来源于小区公共区域的广告 [详情]

长阳检察院多元化救助帮扶暖意浓
头条

长阳检察院多元化救助帮扶暖意浓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田幸)“十分感谢你们又给我们找到了新的资助,还专程送到家里来。”1月16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在为小康(化名)送助学金时,小康爷爷激动地说道。 去年8月,小康爷爷因孙子抚养费问题找到了长阳检察院。未成 [详情]

救助站全天开放
头条

救助站全天开放

本文转自: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庄瑞玉)2024年首波寒潮来袭,记者获悉,我市市区救助站第一时间启动特殊天气应急预案,全天24小时对外开放,并提前储备好防寒物资、医疗物资,全方位应对寒潮来袭,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平安度过寒潮天气。 据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市救助站已提前储备好防寒 [详情]

甘肃政法大学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出版
头条

甘肃政法大学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出版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1月23日获悉,由甘肃政法大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司法警察学院(公安分院)证据科学相关研究人员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的出版工作已于2024年1月顺利完成。 该译丛包括共计七本390余万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刘耀教授为译丛作序,司法鉴定科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