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人为何老是和观众“对着干”

2023-09-23 14:07    来源:大叔谈娱乐

前几天《乐队的夏天3》第六期播出,这一期已经是这一季改编赛最后一期,由于选手不多只有声音玩具少数几支,剩下大半集都是改编赛的复活赛,而六名选手演唱的都是自己原创歌曲,不是改编赛了。

而之前声音玩具改编的那英的《默》,将原本都市情歌给改编成了摇滚。这样一改,明显要复杂得多,要躁得多了,有人表示好听,有人表示不好听。当然这很正常,但是它评分挺高的,而且之前的乐队改编的歌曲也是一样。甚至这个还能延伸我们经常看到节目中有些音乐人,改编或者原创歌曲非常复杂,演唱不是飙高音就是转音转来转去的,编曲,节奏和制作非常的复杂。这个再搭配舞台效果感觉花里胡哨的,当时可能嗨了,但最终什么都记不住。

大多数电视机前的观众是感受不到现场魅力的,甚至可能都嗨不起来,反正就是觉得不好听。但这个时候不光是音乐人自己觉得自己牛x轰轰的(还能理解),而那些乐评人、什么业内人士往往就会打高分。这也是今天要讨论的一点,音乐人和乐评人为什么老是喜欢和观众对着干。音乐人,乐评人觉得好听,观众觉得难听?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音乐专业人听音乐和普通人侧重本来就不一样,经过长期的音乐训练以后,音乐人的大脑和普通人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也不一样,乐评人就是评价体系不一样。这也是很多音乐人喜欢听经典的原因,因为经典里的各种声部各种技巧普通人听不出来,也别觉得是什么音乐人的骄傲,不然这么多年的音乐训练就白努力了呗?

而一般人更注重通俗易懂的歌词,高潮好记的主旋律,以及好听的嗓音和能打动自己的内容。既然是上面向大众的音乐,基本上更应该注重尤其是高潮的旋律,歌词的表达,以及主唱的声色(唱功往往都不是最重要的)。简单的讲,普通观众眼中,技巧和编排都是服务于听感的,普通观众听歌就是听好不好听,听的是歌手+歌词+伴奏合起来好不好听,听的不是演唱技巧、编曲是否厉害,器乐是否有新意,以及基础乐理知识的运用。

音乐人和乐评人就正好相反,因为普通的东西听得太多没有意思,于是往往分析技巧、编排等是否新意。主要就是整体跟局部的问题,非专业的人士在看问题一般就是看整体+主观感受居多。例如看一部动画片,制作不错,音乐牛逼,动作流畅,声优给力,经费充足,这些条件都非常满足作为一部好片条件因素,但剧情很差,节奏稀烂,只要让观众爽不起来,直接把片子的口碑砸到了谷底。

这对观众来说只需要说这部作品就不行完事了,至于其他大部分优秀要素,在整体剧情观感不行的时候很难被人看见,谁闲得。总的来说,音乐人和乐评人这种是我们常见的学术思维方式,一个东西好不好最终呈现的确需要最终整体的协调程度。但做专业的人必须要把作品拆解分清楚这里面的细节构成,哪里好,哪里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如果不好,哪里可以修改,如果要修改,如何突出重心,突出优点。因为只有这样,专业知识才能具体的引导具体操作进步,而不是一堆似是而非的。

观众的主观整体观感跟乐评人,音乐人这种拆解两个思维维度上不同而已,前者是人普遍的直觉的感官感受,后者是专业学术的分析归纳。这年头因为网络信息发达表达容易。再结果饭圈文化和网络段子人爱杠。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不同意见的人互相骂来骂去的。其实以前也骂,但以前没有那么方便,你写信登报纸哪有网络留言方便。听不懂,不好听,还成天自己厉害?华语音乐到底在“狂什么”

音乐人作为生产者,我相信任何搞过创造工作的都会有种心态。那就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厉害的,然后别人批头论脚的时候肯定不高兴,反而会认为自己的就是最厉害的。这任何付出过辛苦劳动的成果被人无端批评,那肯定都会不爽啊。至于这劳动成果到底好不好要交给观众评价,以歌曲来讲,不管你写得多复杂,运用多少乐理知识,但对于听众来说都是首烂歌,技巧或者歌曲设计只会让在听众觉得好听的时候体验更上一层楼

而不会让大家因为设计和巧思去听难听的歌。我一直认为音乐人创作也好,乐评人的评价也罢,还是观众莫名其妙痛骂都没问题,人类社会避免不了这些东西。单独从华语音乐角度出发的话,我认为多数国内音乐人乐理不够,天赋不够,还脱离群众,写不出满足大众的优秀流行歌曲。

而乐评人往往和音乐人沆瀣一气,或者为了批评而批评彰显优越感。那么多数观众前两者的问题都有,因为国情原因不但没有什么音乐审美,网络时代为了批评而批评和互撕的饭圈文化,更是淋漓尽致。好比关于华语音乐一个重要的点,观众往往骂音乐人词写得烂,对方就反骂观众不重曲。

实际上,这两种都是有些问题的,很多音乐人都不说词,从音乐角度来说无可厚非,但词本身也有发音,这个音为什么不能是曲里的音呢?尤其是表意文字汉字,你音能押韵,又不口水本身就很难得了。所以词不仅仅是文学,也有该怎么唱的方法。都说音乐无国界,但中国有点不同,外国使用表音文字,我们使用表意文字,所以有国界。

更别说这片土地上受到的文化熏陶就是这样,从小就接触古诗词,文化审美不仅仅局限在曲上面,不要用国外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化本身就不同,不管你是曲也好词也好,都是在追求那个意境,画面感,那你又要求好听,词就得押韵,又要求意,那就不能硬凑。你词在诉说一个悲伤的故事,曲却加上土嗨dj,这是让我感到悲伤呢还是“嗨起来”呢?

很久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很多音乐人做视频都不说词,周杰伦为啥是大众层面华语音乐最吊的了,原因就是流行角度平衡和曲,唱和词。你一旦做好了,还很有可能成经典流传,问题就在语言上面。其实刀郎,凤凰传奇等音乐人这么火,相当于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从事华语的音乐人比起其他国家还难,至少做词你得过得去,不说古风,拿江南来说,圈圈圆圆圈圈是什么?雨滴在水中的样子,而江南的雨特别细,有烟雨蒙蒙的感觉,这里就能对应开头的歌词,才有一种水与空气纠缠的意境来表达爱情那种缠绵缱绻。

曲是意,词也是意,两者不一样就很容易绷不住。歌是音乐的一种,音乐人只从音乐出发没毛病,但歌是词曲的结合,这些年音乐发展得不错,但是在歌词这个层面的发展确实是越来越烂了,都不要求文学表达和什么古意,连逻辑通顺和把中文写明白的都少。一问就都要拯救华语乐坛,一看歌词全是老子最吊最有钱,哦耶baby一问华语音乐烂透了,一看《学猫叫》赚翻了?华语音乐为何烂

中国听众音乐审美问题也是存在的,最简单的道理就是都骂华语乐坛烂,以前华语音乐多好。但一看现在火爆的歌曲都是《学猫叫》《惊雷》《爱如火》等等,相比之下,《乌梅子酱》都是好歌,《漠河舞厅》简直是绝世经典。现在因为短视频传播最快,音乐软件最普及,大众音乐审美就这品味,全是神曲。

好歌肯定有的啊,我还是那句话就辛爽《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的片尾20名+的音乐人,你每听音乐人几首好听歌曲,那也有几百首好歌,而这类音乐人其实很多很多,但就是火不起来。所以,有时乐评人的分析也很好,给观众普及知识点也到位,有时骂一骂还是有用的。毕竟如果中国全是《学猫叫》《爱如火》当道连骂都不能骂了,这不更脱离群众。这就像一群人撑刀郎骂那英汪峰,那从专业角度刀郎以前歌曲确实口水,这也是事实。

流行音乐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说什么不在乎歌词,只在乎技术了,听感这玩意仁者见仁,华语乐坛很多音乐人已经可以烂到无法注视其他方面的地步,编曲再好都没有用,而且真正制作好的音乐人也少。这就像同样是编曲,器乐和制作较为复杂的华语歌曲,周杰伦的暗黑三部曲是流行乐代表。但它就有词曲唱编浑然一体的感觉,中国听众还是非常喜欢的。

而很多爱豆,音乐人的歌曲找老外制作,制作和编曲确实挺复杂的感觉,就像很多音乐综艺歌手各种大编制演奏一样,但最终结果就是华丽的苍白。路人听歌不会了解那么多深层次的东西,只有歌手,制作人做出好的音乐来引导听众,让大家不断接触好的音乐才是对的。



《繁花》无花
娱乐

《繁花》无花

本文转自:京九晚报 想不到2024年读的第一本书,却是2012年出版的《繁花》。 而之所以读《繁花》,是因为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繁花》。  [详情]

90后的青春印记
娱乐

90后的青春印记

本文转自:半岛都市报 90后的青春印记 杨紫范丞丞首度搭档,青春励志剧《要久久爱》热播 半岛全媒体记者王悦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