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脚板”走出平安路

2023-08-25 04:24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河池日报

“铁脚板”走出平安路

——贵南高铁河池西站派出所民警工作走笔

蒙义望(中)和战友在巡查途中。

韦钰楠(左2)到田间地头进行法制宣传。

梁钟阳(前)和农喜越(后)在巡查路上。

近日,记者走进南宁铁路公安局柳州公安处河池西站派出所,与他们一起站内执勤、沿线巡逻、进村宣传、入户走访,耳闻目睹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勉工作、默默奉献的一个个感人瞬间,不禁对这支年轻的队伍肃然起敬。

河池西站派出所负责贵南高铁贵州省荔波县捞村段至都安瑶族自治县永安镇段154.82公里线路的治安工作,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年轻的公安队伍,夜以继日地巡防在高铁沿线,以“细致、精致、极致”的工作作风,做深做细关键重点工作,为贵南高铁广西段的开通运营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成为贵南高铁沿线的“保护神”。

蒙义望:一丝不苟的“黑脸包公”

河池西站派出所副所长蒙义望自2020年到任后,就开始负责贵南高铁环江至荔波段线路的治安工作,这段高铁线路位于九万大山深处,山高坡陡,道路崎岖,拥有贵南高铁最大的隧道群落,巡查工作异常困难。

随着贵南高铁进入联调联试阶段,蒙义望每天都在线路上忙碌,督促相关建设部门整改问题,消除安全隐患,脸被晒得黝黑,大家都笑他是“黑脸包公”。

“这段线路是辖区内最北端的一段,九万大山二、三、四号隧道都在山谷中。进入联调联试后,我们加强警力,增加了巡查次数,确保线路绝对安全。”蒙义望站在九万大山四号隧道出口介绍说。

在民警阳涵锡的印象中,蒙义望是一个做事细心、方法灵活,热心帮带的领导。5月25日,本应轮休的蒙义望因不放心隧道口的安全状况,就带着阳涵锡驱车前往巡查,山路蜿蜒,10公里的直线距离却耗费了近两个小时。到达隧道口附近,正值饭点,蒙义望见状便拿出《铁路安全宣传册》向工人们讲解铁路安全知识。之后他还对阳涵锡传授经验:“饭点大家比较集中,开展护路宣传工作效果也比较好。”

巡查过程中,蒙义望看到桥下放置着一个将近4米高的人字梯,便立即和施工单位联系,要求将梯子移至别处放好。在开车前往下一个检查点的路上,面对小阳的不解,他解释道:“梯子随意摆放对高铁线路来说是极大的安全隐患,万一有闲杂人员顺着梯子爬上线路,就容易发生危险事故,你们今后开展工作一定要学会找问题。”

在巡查的路上,经常会遇到施工车辆驶过带起的漫天尘土,施工货车驶过,巡查民警从头到脚都会盖上一层灰尘。“这还算好的,去年施工时,山间道路上全是渣土车,相隔10米都看不清对方的脸。”蒙义望说。

3年多来,蒙义望和同事们奔波在九万大山深处,认真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确保高铁沿线安全,虽然皮肤晒得黝黑,鞋子磨破多双,但他不觉得苦和累。“贵南高铁是一条致富路,作为土生土长的环江人,看到高铁通到自己家乡,怎么能不努力工作。”蒙义望自豪地笑着说。

梁钟阳、农喜越:贵南高铁“守隧人”

梁钟阳和农喜越负责贵南高铁永安镇段的施工安全。永安镇站周边群山连绵,地形崎岖,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这段高铁线路独特景观——桥隧相连,隧长桥多。“在我们管辖的永安镇段,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隧道就有3条,其中都安隧道长达15公里,是整条贵南高铁最长的隧道之一。”梁钟阳说。

今年年初,贵南高铁还处于施工阶段,对都安隧道进行巡查是梁钟阳和农喜越每天的工作之一。清晨,两位民警熟练地穿上反光背心,戴上探照灯和口罩,大步向前走去。“巡查隧道主要是为了看看高铁施工是否正常,存放的货料是否丢失以及消防措施是否完善。”农喜越边走边说。

碰上阴雨天气,能见度很低,站在都安隧道入口处往里看,只能看见十来米的距离,再往后便被黑暗完全吞没。隧道内伸手不见五指,探照灯带来的光线仅能提供前方几米的视距,黑暗使得整个隧道空间显得格外压抑。

由于施工原因,隧道内灰尘飞扬,探照灯的光束里,密密麻麻的灰尘在肆意飘荡,这给民警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每次巡查隧道,我们都要带上两层口罩,这里面的灰尘太多了。”梁钟阳说。

一旁的农喜越则顺着探照灯的灯光,对一些电缆、电线、电箱进行详细检查,时不时看看地面的水泥盖板是否牢固,细致地检查每一个角落,不放过每一个可能存在的隐患。

在漆黑的环境下开展工作极具挑战,两位民警面对的不仅是心理的压力,还有生理的压力。都安隧道穿行在群山之间,地势起伏,时而上坡,时而下坡,15公里长的隧道,走一趟下来需要3个半小时,再加上需要对各项设施进行检查,所需的时间就更长了。每次巡查完,即使在冬季寒冷的天气下,他们依旧满身大汗,藏青色的警服上也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灰尘,汗水和灰尘掺和,在他们的额头上形成了一块块明显的泥斑。

12时30分许,前方逐渐出现些许光亮,经过3个多小时的跋涉,两位“守隧人”终于完成了今天的巡隧任务。出了隧道,站在洞口看着外面的天空,他们长舒了一口气……

如今,贵南高铁即将开通,线路的完善,车站的落成,离正式通车运营的时间越来越近。望着“黄医生”、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安全运行,望着远处的桥梁和隧道,那里曾经留下自己的足迹和汗水,两个小伙子的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

家在都安县永安镇的梁钟阳说:“贵南高铁经过我的家乡,而我能作为贵南高铁建设的守护者,虽然工作辛苦,但我看到乡亲们充满期许的眼神,就会有一种自豪感。”

“希望这条铁路通车后,乡亲们的日子能越过越红火,这也让我们的守护充满了意义。”农喜越脸上充满喜悦。

韦钰楠:从“迷途羔羊”到“活地图”

在蜿蜒曲折的九万大山工作和生活,苦在哪里、乐在何处?河池西站派出所毛南族民警韦钰楠最清楚。

“刚来到这里开展工作,现实便给了我当头一棒。”韦钰楠说。2022年,他从铁道警察学院毕业,加入柳州铁路公安处的大家庭。2023年贵南高铁新线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开展,韦钰楠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新线建设中来。“每天都吃土,从早吃到晚”,这是他和战友们的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贵南高铁沿途环境溶洞广布、地质复杂,许多施工便道都是施工方临时开辟的,地图导航上无法显示,加上山区深处信号极差,这给方向感不好的韦钰楠增添了许多麻烦。刚参加到贵南高铁联调联试安保工作时,他常常走错路,有时候转个弯就不知道怎么返程了。后来,韦钰楠强迫自己学会在没有路标、指示牌等标识的情况下,记住道路两旁的每一棵树木花草,每一片稻田溪流。线路两边的花开了又败,田里的农作物一茬一茬地长,韦钰楠也从开始的“迷途羔羊”变成现在同事们眼中的“活地图”。走过多少路,付出过多少努力,黝黑的皮肤和身上大大小小蚊虫叮咬的包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今,距离贵南高铁南宁到荔波段开通运营的日子越来越近,想到建成后乡亲们外出再也不必拎着大包小包多方辗转,家乡的毛南族特产、美食也能很快转销全国,想到乡亲们的生活将越来越甜美,韦钰楠感到十分欣慰。



方大炭素修旧利废创效200万元
头条

方大炭素修旧利废创效200万元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本报讯】方大炭素紧盯降本增效这个主题,积极组织广大员工开展修旧利废工作,“抓西瓜捡芝麻”,该公司刚刚统计出来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该公司开展修旧利废487项,节约费用约208.85万元。 多年来,方大炭素通过强化制度管理,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员工开展修旧 [详情]

百余市民无偿献血传递大爱真情
头条

百余市民无偿献血传递大爱真情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杨玉玲、周安琪)1月17日,宜都市人民医院联合市献血办、市医务工作者联盟及宜昌市中心血站集中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当天,共有100多名医务人员及市民成功献血,献血总量达3万毫升。 当天上午,在市人民医院门诊处,医务人员和市民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采集血样、化验并填写《献 [详情]

一位检修工的特点:身不离工具包
头条

一位检修工的特点:身不离工具包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方大炭素石墨化厂三车间,有一位大家都不用回头就知道是“他来了”的检修能手,他的名字叫付成。这位检修工的特点是,身不离工具包,忙碌点检。大家看到这个身影后,就“一万个放心”。 2001年起,付成担任石墨化厂三车间电工组组长,负责日常电气设备的点检和维修,参与车间设备的升级改造,完成 [详情]

城监小院业主共享自治收益
头条

城监小院业主共享自治收益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曲洹淋)近日,大公桥街道城监小院小区下起“红包雨”——每位业主领到了200元红包。 城监小院位于胜利四路9号,建于1987年,共有24户居民。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小区旧貌换新颜,去年3月成立了自治管理小组,实现了自治管理。当天发给居民红包,来源于小区公共区域的广告 [详情]

长阳检察院多元化救助帮扶暖意浓
头条

长阳检察院多元化救助帮扶暖意浓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田幸)“十分感谢你们又给我们找到了新的资助,还专程送到家里来。”1月16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在为小康(化名)送助学金时,小康爷爷激动地说道。 去年8月,小康爷爷因孙子抚养费问题找到了长阳检察院。未成 [详情]

救助站全天开放
头条

救助站全天开放

本文转自: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庄瑞玉)2024年首波寒潮来袭,记者获悉,我市市区救助站第一时间启动特殊天气应急预案,全天24小时对外开放,并提前储备好防寒物资、医疗物资,全方位应对寒潮来袭,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平安度过寒潮天气。 据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市救助站已提前储备好防寒 [详情]

甘肃政法大学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出版
头条

甘肃政法大学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出版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1月23日获悉,由甘肃政法大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司法警察学院(公安分院)证据科学相关研究人员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的出版工作已于2024年1月顺利完成。 该译丛包括共计七本390余万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刘耀教授为译丛作序,司法鉴定科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