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回应似乎没用,三个争议被放大

2023-11-21 16:16    来源:大叔谈娱乐

大批网友抵制《我本是高山》让人震惊,点映才开始就有人提出各种质疑,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女孩唐小婷的母亲为什么被改成酗酒,酗酒是父亲,并不是母亲。第二个是2008年当地没有网吧,女孩逃课去网吧不可能。第三个问题是支撑张桂梅坚持办学不是其去世丈夫,而是张桂梅的党性。

路演的时候导演回应为什么会把父亲酗酒改成母亲,他们认为当地调研的时候,看到的情况,在那样的一个山区,类似的情况很多,甚至有远比电影画面呈现更不堪的情况。

这部电影开始的时间是2008年,当时张桂梅举行开学仪式,状况百出。导演的回应网友们不认可,他们认为不可能有母亲酗酒,一般都是父亲酗酒,更有人认为没钱哪来的买酒喝?

先声明一点,小编是看过电影的,对于网友的质疑,感觉不影响张桂梅形象的塑造,再说本人也是云南人,但不是华坪人,所以对于网友们的质疑,也感觉无能为力,他们这么想,看来只有电影主办方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写母亲酗酒就是污名化女性,写男性酗酒就是正常现象,其实母亲酗酒可能是个别现象,而且电影中张桂梅还让这位母亲到学校食堂打工,等于她拯救了母女俩,这有利于塑造张桂梅大公无私博爱的精神,有什么不好吗?非得按照现实来写,改编是二次创作,如果完全呈现张桂梅的真实生活可以拍纪录片。

非常夸张的是居然有很多人质疑海清组局拍摄这部电影的动机,认为她只是为了获奖,之前她主演的《隐入尘烟》被下架,说也是因为当地农民被污名化,所以被举报了。看到这些人的议论真的看了恐怖,海清有必要出来澄清,因为这种说法感觉很离谱,海清好心办坏事,居然被议论为居心叵测。

海清的确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早在17年就知道张桂梅的先进事迹,20年有想拍摄的打算,所以可能是这个采访让大家误读海清的动机?

也有人认为这部电影编剧写了两年,其实导演主演们并没有下基层去了解当地实情。这个说法也是不明白,电影取景地就是在华坪,居然被说成没有下基层,电影最后张桂梅和另一位老师翻山越岭去告诉山英考取了大学的消息,这个拍摄应该也是真实取景,不可能是棚里拍摄的吧?

电影表现很多女生都不想学习,有些逃课去逛街,有些去网吧,有些去吃东西,后来张桂梅带着一些老师把这些女生都带回去了。其实这只是一个细节,为什么很多人追究这件事,更夸张的人认为当时没有网吧,女生都不敢进网吧,这是什么意思,网吧没有女生,谁说的?极端歪曲的狡辩,真的令人感到很好笑,他们不想让这部电影上映,找各种理由抹黑这部电影,一个小细节被放大,不知道海清得罪了什么人?

这些网友攻击导演,认为他没坐正,感觉也是很荒谬,网友们在想什么,更有人还提出导演到美国留过学,对国内不了解,所以电影失真,这些发文的网友,不会都看过电影吧?

还有人一直纠结张桂梅的信仰问题,认为电影频繁出现其丈夫,就解读为张桂梅的信仰来自其丈夫,其实张桂梅的丈夫也没说什么,只是在她崩溃的时候才出现和丈夫温馨的画面,这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抚慰和寄托,张桂梅不是神,她是活生生的人,难道她没有个人感情吗?

再说她的信仰,她坚持改变大山里女孩的命运,一个人可以改变三代人,包括女孩的母亲、自己和下一代,这个说法没错。而且张桂梅喜欢的歌曲是《红梅赞》,而且反复的出现,这也说明她的党性问题,为什么电影要拍得那么的直接,非要拍出她又红又专。而且张桂梅还带着老师们入党宣读誓词,难道这不是她信仰的表现?

不可思议,很多人攻击海清和导演,认为他们拍摄这部电影动机有问题,这么偏执的理解也是很无奈,主创说的话都是错的,不值得相信,这些都是什么人?

张桂梅对学生严格,不是刻薄,剪头发是让她们动作快,以学习为目的,有个女教师穿得花枝招展,不允许再穿,她反驳后来直接离开学校,张桂梅没有挽留她们。张桂梅将兜里的钱都拿给山英的父亲,还把自己的一件避寒的大衣送给她奶奶,甚至给一个耳聋的女学生购买助听器,甚至病倒没钱治病靠捐助。

看过电影,为张桂梅老师牺牲和奉献精神感动,电影表现整体是过关的,她心系学生,努力提高升学率,不仅是保住学校,也是帮助更多大山里的女孩,抓住一个细节进行狡辩,不知道这些人居心何在,还是认真去看电影,不可能没人不会被感动得潸然泪下。



新剧陷入换角风波 揭秘于正商业版图
娱乐

新剧陷入换角风波 揭秘于正商业版图

据媒体报道,近日,新剧《五福临门》陷换角风波,编剧、制片人于正亲自下场指责演员祝绪丹没有契约精神,引发网友热议。 天眼查App显示,于正(本名余征)关联的20余家企业中14家为存续状态,包括东阳欢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共青城欢玺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浙江娱丸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武汉凌凌柒影业有限公司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