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面包店,有料有生意

2023-07-10 09:04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食品报

在河南郑州,有这样一家特殊的面包店:不足80平方米的小店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面包和甜点,香气扑面;店里顾客进出,却没人讲话,也没有背景音乐,只有制作面包时器皿碰撞发出的声响,显得十分安静;收银台贴着“抱歉!我们听不到,可以直接扫二维码下单”,结账时,收银的女孩会用手势或打字跟顾客交流……

这就是位于郑州市惠济区的“无声”面包店——“考拉不跑”面包店。经营小店的两名“95后”女孩周杏露和王钧婷均为听障人士,她们虽然听不到声音,但却乐观而努力,用美食治愈顾客,用希望点亮生活。

“我们可以把事情做好”

周杏露和王钧婷的面包店地处郑州市惠济区兴隆铺村,店里不时有顾客选购,进进出出,很安静,也很热闹。

柜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面包和甜点,标签上不仅标明价格,还有主料、配料的介绍。收银台除了贴有“抱歉我们听不到”的温馨提示,还有很多关于烘焙小知识的介绍。“因为她们听不到,无法向顾客进行介绍,所以只能多贴文字,通过文字向顾客详细介绍店里产品。”一名顾客介绍说。

“我经常来这家店,这里的面包口感挺棒的,一尝就知道用的是优质食材精心制作出来的。我平时大多都在群里给她们发消息预订,出了新产品她们也会在群里发信息,感觉两个女孩挺努力的,服务态度也好。”顾客张先生是这家面包店的常客,他对两名女孩的努力充分点赞。

另一名顾客何女士说:“我们前期交流都是用手机打文字交流,后来大家都知道情况了,看个价钱自己就支付了,时间久了她们的简单手势和眼神我们都能看明白。”

在“无声”面包店,顾客选购,装袋,扫码……一切都有条不紊,一切都安静无声,周杏露和王钧婷始终面带微笑,用手势和打字跟顾客交流。

面对顾客的点赞,王钧婷用手机打字告诉别人:“老师、家人和朋友都会告诉我要自立自强,社会也不会因为我听不到而放弃我们,我们和正常人一样,有手有脚,一样可以把事情做好。”

为梦想插上翅膀

周杏露和王钧婷都出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均属听障人士。两个姑娘从康复中心、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彼此陪伴了20多年。在她们成长的道路上,虽然遇到不少坎坷,但她们没有屈服,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生活。她们一个喜欢跳舞,一个喜欢绘画和雕刻,而把她们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烘焙。

提起烘焙,王钧婷用文字交流表示:“我们知道自己有缺陷,但我们没有放弃自己。我们的梦想是通过烘焙,将幸福和甜蜜分享给大家,也照亮我们自己的人生。”

经过两人的不断努力,她们考上了长春大学。完成学业的同时,她们没有忘记追逐梦想,通过大学同学的介绍,到附近一家面包店开始了烘焙学习。

在别人看来简单的学习,对她们来说却是困难重重。因为听不到师傅说什么,她们最初的学习效率非常低。“因为听不见声音,学烘焙的时候我们只能用眼睛看着老师怎么做。”周杏露表示。当其他同学按照烘焙讲解过程做出面包雏形的时候,周杏露和王钧婷还在一步步摸索面包制作的配料比例。

除了学习时沟通不畅,制作面包时也经常因为听不见声音而浪费材料。“我们烤煳过很多面包,因为烤箱时间到了,我们却听不到提示音。”周杏露表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们每隔几分钟就停下手上的活去检查一次,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

“别人几分钟就能学会的东西,我们可能需要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那时,是我们感觉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我们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与彷徨,但最终,我们坚持了下来,我们战胜了自己!”王钧婷表示,她们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一切课余时间和寒暑假,辗转多地,学习烘焙,不断尝试,反复练习,并在毕业后赴广州进行烘焙深造。慢慢地,她们的烘焙技艺越来越成熟,人也愈发开朗,做事更加自信。

通过努力,她们为梦想插上了翅膀。

回头客越来越多

2021年,在家人的帮助下,周杏露和王钧婷首次创业,在惠济区兴隆铺村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面包店——“考拉不跑”。

开店之前,她们觉得开店就是做蛋糕、卖蛋糕,然而等开始运营时才发现,事情远非这么简单。

装修店面的时候为了能如期开业,她们经常忙活到凌晨两三点;开业后为了提升店铺曝光率,她们每天晚上到外面路边摆摊;店铺运营一段时间后,为了进一步提升销量,她们开设抖音账号,自己拍摄自己剪辑;她们一个做面包、一个做甜品和蛋糕,两人轮流收银,从早上8点多忙到晚上10点多是工作常态。

每当回忆起这段开店的经历,王钧婷总会辛酸地望向窗外:“我们在开店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刚开始有顾客过来询问,看到我们没有回应,他们就转身走了,为此失去了很多客户和单子。也有顾客不理解我们为啥不理他们,只是在他们面前比比画画,这个我们也很苦恼,但是又无法用语言跟他们沟通……”

无法听到外界声音的她们,做起事来更专注、更投入,全神贯注来经营她们的小店。她们会根据客户提供的照片或者短视频平台上的教程去创作,还特别关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疫情期间,我们为一个小男孩儿制作了一个‘奥特曼’蛋糕,客户高兴得不得了!”

渐渐地,随着“无声”面包店的经营,更多顾客了解了情况,他们不仅理解了两个女孩的艰辛,也对她们的小店提供了更多支持。越来越多的回头客开始光顾这家面包店,截至目前,已有1500多人加入了店铺的微信通讯录。

把温暖带给更多人

对周杏露和王钧婷而言,经营好“无声”面包店除了有好的味道和口碑外,最重要的还是“温度”,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关爱。

前期,顾客们买蛋糕,多是语言交流。当发现她们语言交流有障碍后,有的顾客会很贴心地拿出手机,使用文字交流。直到后来大家都了解情况了,不再给她们“添麻烦”,自己主动用现金或扫码按价支付。

同时,很多老顾客,也会通过微信在社群或者私信她们下单,她们会根据客户订单制作新鲜的面包或蛋糕,顾客们细致地拍照上传,在朋友圈为她们“打广告”、给好评:“很新鲜”“蛋糕用的是纯动物奶油”“口感非常好”……

因为她们既可以做企业蛋糕,也可以做纸杯蛋糕和各式甜品,顾客们会将买到的产品分享在社交圈,帮助“无声”面包店做宣传。“我们承接的一些宴会、商业茶歇都是顾客帮忙介绍的,非常感激大家!”不仅如此,看到两人经营小店很辛苦,住在周边的顾客还会时常给她们送饭,让她们非常感动和感激。

后来,随着“无声”面包店的知名度越来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好,周杏露和王钧婷也渐渐“走红”。对此,她们没有自满,而是沉下心来,经常一起通过短视频平台学习烘焙,不断创新产品,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蛋糕粉”。“大家都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我们也不能过时。”周杏露表示。除了常规产品,她们还定制蛋糕,创新奶香片、慕斯、椰蓉吐司、奶酪包等多种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经过一年多的历练,周杏露和王钧婷已经从手忙脚乱的蛋糕小白,成长为专业娴熟的烘焙师傅。她们计划明年再开一家分店,会招募一些像她们一样的残障人士进行培训,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她们,帮她们解决谋生的难题,让她们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我们想把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传递下去,用努力帮助更多人,把温暖带给更多人。”

《中国食品报》(2023年07月10日05版)



方大炭素修旧利废创效200万元
头条

方大炭素修旧利废创效200万元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本报讯】方大炭素紧盯降本增效这个主题,积极组织广大员工开展修旧利废工作,“抓西瓜捡芝麻”,该公司刚刚统计出来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该公司开展修旧利废487项,节约费用约208.85万元。 多年来,方大炭素通过强化制度管理,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员工开展修旧 [详情]

百余市民无偿献血传递大爱真情
头条

百余市民无偿献血传递大爱真情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杨玉玲、周安琪)1月17日,宜都市人民医院联合市献血办、市医务工作者联盟及宜昌市中心血站集中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当天,共有100多名医务人员及市民成功献血,献血总量达3万毫升。 当天上午,在市人民医院门诊处,医务人员和市民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采集血样、化验并填写《献 [详情]

一位检修工的特点:身不离工具包
头条

一位检修工的特点:身不离工具包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方大炭素石墨化厂三车间,有一位大家都不用回头就知道是“他来了”的检修能手,他的名字叫付成。这位检修工的特点是,身不离工具包,忙碌点检。大家看到这个身影后,就“一万个放心”。 2001年起,付成担任石墨化厂三车间电工组组长,负责日常电气设备的点检和维修,参与车间设备的升级改造,完成 [详情]

城监小院业主共享自治收益
头条

城监小院业主共享自治收益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曲洹淋)近日,大公桥街道城监小院小区下起“红包雨”——每位业主领到了200元红包。 城监小院位于胜利四路9号,建于1987年,共有24户居民。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小区旧貌换新颜,去年3月成立了自治管理小组,实现了自治管理。当天发给居民红包,来源于小区公共区域的广告 [详情]

长阳检察院多元化救助帮扶暖意浓
头条

长阳检察院多元化救助帮扶暖意浓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田幸)“十分感谢你们又给我们找到了新的资助,还专程送到家里来。”1月16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在为小康(化名)送助学金时,小康爷爷激动地说道。 去年8月,小康爷爷因孙子抚养费问题找到了长阳检察院。未成 [详情]

救助站全天开放
头条

救助站全天开放

本文转自: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庄瑞玉)2024年首波寒潮来袭,记者获悉,我市市区救助站第一时间启动特殊天气应急预案,全天24小时对外开放,并提前储备好防寒物资、医疗物资,全方位应对寒潮来袭,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平安度过寒潮天气。 据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市救助站已提前储备好防寒 [详情]

甘肃政法大学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出版
头条

甘肃政法大学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出版

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1月23日获悉,由甘肃政法大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司法警察学院(公安分院)证据科学相关研究人员翻译的国内首套“证据科学技术译丛”第一期的出版工作已于2024年1月顺利完成。 该译丛包括共计七本390余万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刘耀教授为译丛作序,司法鉴定科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