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断想

2024-01-13 01:26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

杨小波

《&nbsp人民政协报 》 (&nbsp2024年01月13日 &nbsp第&nbsp06&nbsp版)

2024年元旦,北京时间下午6点,准时打开家里大电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直播,从头到尾,认真听了、看了。

在那个被称为欧洲“跳舞的”19世纪,1847年12月31日,一场由老约翰·施特劳斯指挥的音乐会,在维也纳郊外露天舞台举行,伴随着民谣“跳吧,唱吧,无论我们是富裕还是贫穷……”等欢快乐曲,人们通宵达旦翩翩起舞,成为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发祥。

新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节日。如今,世界许多城市,都不约而同地,以一场高水准音乐会,宣告新年的到来。而开此先河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现已成为世界上最知名的音乐盛会和奥地利的音乐文化象征。

没错,今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依然有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花团锦簇,依然有爱乐乐团一以贯之的高水平演奏。

可是这次,不好意思,不知怎么的听着听着,会有点儿走神儿?尽管有主持、专家在那里,前后点评、赞美有加,但躲在一边暗自思忖,自己还是不得不窃窃私议,今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较之往年,显得平淡沉闷了些。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特定时间空间要求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不例外。

要害在:“变与不变”。

当然,首先在指挥。

蒂勒曼,这位德国著名指挥家,严谨细致、一丝不苟,高质量地完成了他的工作。那种正统规范、准确理性、身高板直,看着也令人起敬。可是,怎么就觉得,今天的舞台上,好像缺少点儿什么:某种艺术的感染力?某种对新年到来的热切期盼?怎么会有一种指挥家在埋头录制大部头唱片的错觉。

由此感到,“新年音乐会”,还真是个特殊的“乐体”,除却必须的高超专业能力,似乎观众还希冀指挥家能带来些其他更多什么东西。

从1987年的卡拉扬起,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更换指挥,迄今38场音乐会已有15位指挥家轮番登场1至6次不等。

为何每年更换指挥?

应该是要增加些文化的多样性吧。

是啊,只有特殊性,没有普遍性,一个民族的东西,未必就能成为世界的。一家之味,若想调得众人之口,谈何容易?

可以想见,若非实行“每年更换指挥”,邀来他国音乐翘楚,引来异域观众目光,仅仅是维也纳音乐人在自编自演,现在大概会是另一种光景吧。自娱自乐?当然好。世娱世乐?恐就难。

那么,其次呢?

当是,曲目吧。

从1804年至1916年,老约翰·施特劳斯及三个儿子奋力创造出一个“圆舞曲王朝”,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一个半世纪以来,维也纳爱乐乐团坚持演奏施特劳斯家族音乐迎接新年到来。虽时代沧桑,人事变迁,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这个传统始终没变,也使更多人分享到了那些美妙美好、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然而,变,也一直在。

演出形式上,1987年,当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旋律响起时,观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的指挥家转过身来,邀约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鼓掌。自此,这个台上台下的交融互动,就成为加演曲目中的保留场景。

1989年,当《蓝色多瑙河》乐曲开头的弦乐震音响起时,观众报以热烈掌声。这时,指挥家中断指挥转过身来,以德语向现场观众说出:“新年快乐!”随后,这也成为音乐会一项惯例,直至2002年指挥家小泽征尔邀请众多乐手以不同语言向观众致意,自己则用中文向全世界观众说出“新年好!”而达到高潮。

演出作品上,尽管施特劳斯家族音乐作品颇丰,且仍不时有新曲目发现,但经演百年,在丰富性、新颖性上毕竟有一些局限。面向全球的音乐盛会,观众本来就各有所好,奈何世人口味又在不断变得更高。已注意到,1978、2009、2020年,为纪念舒伯特、海顿、贝多芬诞辰,分别加演了这几位音乐家的曲目,而近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又有其他作曲家作品陆续推出,显示出某种由施特劳斯家族作品,推及维也纳作品、奥地利作品、欧洲作品……的新迹象。

门,打开了,挺好。

始开一缝,何妨更宽些。

当然,作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若没有施特劳斯家族音乐,就没有了特色;而仅有施特劳斯家族音乐,似也难更增色。

变与不变。

在指挥,在曲目,还可在其他什么上。

又回到那个“熵增原理”。可白话表达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若无外界对其提供新的能量,久而久之,该系统内部将不再发生任何变化,而最终归于“热寂”。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若想以高雅、轻松、豪华、热烈的特点,展示人类最文明、最欢快、最明亮的一面,就不能不继续在“变与不变”上,多费思量、多下功夫,多与外部世界交换能量。

今天,怀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憧憬,在迎接新年第一缕曙光之际,古老璀璨的中华文明,应该也必将会绽放出属于自己、共鸣时代、奉献人类的华美乐章。

我们热切期待着。



影视剧要经得起“全民找茬”
娱乐

影视剧要经得起“全民找茬”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很多剧都有细节瑕疵,网友们在线“捉虫”也很认真,甚至有网友建了一个词条“一千零一噎”,专门给影视剧里那些看得人“噎住”的台词、服化道等“纠错”。(1月22日《扬子晚报》) 观众看剧能有多认真?仅以《甄嬛传》为例,“疑似有娘娘在玩手机”“捕捉一枚故宫摄像头”……十几年过去了,在观众 [详情]

话剧《阮玲玉》即将在肥开演
娱乐

话剧《阮玲玉》即将在肥开演

本文转自:合肥日报 本报讯 戏梦人生,风华再现。1月26日至27日,以传奇电影人阮玲玉故事为蓝本改编的原创话剧《阮玲玉》即将在瑶海大剧院上演。合肥日报传媒集团媒体矩阵发起互动赠票,邀您走进剧院,穿越时空对话,共赏绝代风华。 阮玲玉曾被评为中国百年电影史上最出色的100位电影演员之一,她主演过29部电 [详情]

音乐剧《将进酒》重庆上演
娱乐

音乐剧《将进酒》重庆上演

本文转自:华西都市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1月18日,由郑云龙、李炜鹏、喻越越等主演的原创音乐剧《将进酒》,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首演,这也是该剧首轮巡演的收官之站。 不同于我们熟悉的“诗仙”李白,该剧从少年李白在四川江油的经历出发,重点刻画了李白的童年和少年经历,重现其青年时期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