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变量”夯实发展根基

2023-09-21 06:11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经济日报

孙潜彤

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辽宁省经营主体总量已达500万户,虽然仍与东部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但在东北“补短板”中具有代表性,趋势向好,进步可喜。

谓之可喜,缘于“有看头”。一看增速。今年前8个月,辽宁经营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全省新增经营主体53.49万户,同比增长20.43%,创5年来新高。二看结构。今年上半年,辽宁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6509家,同比增长62.7%;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入库5900家,同比增长39.7%;累计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等新经济企业4498家,“独角兽”实现“零的突破”。年内,辽宁还将扶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0家。经营主体发展势头可谓量质双升,禁得起细看。

功到自然成。近年来,辽宁在夯实发展根基、改善营商环境方面下了“真功夫”,在搭建平台方面下了“新功夫”。比如,聚焦经营主体关切对症下药,着力疏“堵”去“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侵犯经营主体权益的案例纠错整改,聚焦重点“立靶子”、深挖彻查“揭盖子”、以案促改“扎笼子”,逐步解决朝令夕改、新官不理旧账、损害市场公平交易、危害企业利益等政务失信行为。

解除后顾之忧,同时架设发展之桥,辽宁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诚意满满。仅今年以来,辽宁就先后举办了第十六届中国中小企业节、“创客中国”辽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知名民企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高端峰会”、首届全球辽商大会等。

经营主体的活跃度不高,曾是辽宁乃至东北之“痛”。特别是新增经营主体主要集中于服务业等轻资产行业,规模以上主体少,科技型企业少。保持“向好势头”尚需新思维,还需锻长板,不能陷入一味攀比政策优惠的“内卷”模式。辽宁挖潜有比较优势和后发动能。比如,辽宁经营主体中,央企、国企“底盘大”“存量足”,如何带动地方配套供应链,如何实现科技存量“外溢”,需要各类经营主体间“合作贯通”。

贯彻落实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更多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政策,让经营主体敢闯、敢干,不仅要优环境树信心,还要更加重视夯实发展根基的“慢变量”。让人才供给形成“深池”,让金融供给形成“后盾”,这些都急不得。



2023陕西百强企业及民营50强企业名单发布
财经

2023陕西百强企业及民营50强企业名单发布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本报讯 (记者 沈谦)1月22日,记者从陕西省企业家协会获悉:日前,2023陕西百强企业名单、民营50强企业名单及《2023陕西百强企业分析报告》发布。陕西百强企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各行业的领军者和龙头企业。 2023陕西百强企业中,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 [详情]

2023年 钱花在哪? 2024年 钱怎么花?
财经

2023年 钱花在哪? 2024年 钱怎么花?

本文转自:成都日报 1月22日,《关于四川省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查。 2023年全省范围内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29.1亿元。其中,省级收入993.3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731.7亿元,增长6.9%。其中,全省民生保障支出8370.4亿 [详情]

吉林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
财经

吉林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

本文转自: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2024年01月23日 04版) 本报讯(记者柳姗姗 彭冰)记者日前从吉林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2023年,该省地区生产总值(GDP)13531.19亿元,同比增长6.3%,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23年,该省新兴动能强劲,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详情]

“饮”领潮流 乘“食”而上(“支柱产业怎么抓——对话县(市、区)一把手”系列访谈)
财经

“饮”领潮流 乘“食”而上(“支柱产业怎么抓——对话县(市、区)一把手”系列访谈)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支柱产业名片 焦作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焦作高新区”)有全国最大的苏打水生产基地焦作市明仁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也有我省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蒙牛乳业(焦作)有限公司,更涌现出一批包装、原料、辅料等配套企业。  [详情]

天津天开园设立科创母基金
财经

天津天开园设立科创母基金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1月23日 第 03 版) 本报天津1月22日电 (记者武少民)天开九安海河海棠50亿元科创母基金签约发布仪式日前在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举行。近百家国内知名创投机构参加签约发布仪式,超百亿规模创投基金群聚焦天开园和 [详情]

“头”“尾”共进,做好增值大文章
财经

“头”“尾”共进,做好增值大文章

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 本报记者 范克龙 许昊杰 近年来,我省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