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种树“洪山”守 万亩松林护海洲

2023-10-31 04:44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沈阳晚报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从茫茫沙地到无边绿洲

“青山”种树“洪山”守 万亩松林护海洲

康平县海洲窝堡乡 “万亩松林”的前世今生

孙洪山(左)与张晓利

当年张青山种下的糖槭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

孙洪山

张晓利

扫码看视频

你相信坚持的力量吗?直到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了康平县海洲窝堡乡的万亩松林,才深刻感受到了意志赋予的力量。

当然,来到这里,让人体会更加深刻的,是终其一生的执着和专一,和人定胜天的勇气和力量。

今天,记者想邀请各位一起走进万亩松林,再一次踏上那条走了半个多世纪的“沙海变绿洲”的奋斗之路。

前“尘”往事:不毛之地的历史成因

万亩松林,地处康平县海洲窝堡乡。在1046年前,这里曾是连绵起伏的丘陵,植被繁茂,蝉鸣幽远,野丘杏花盛开,灿若朝霞。

历史上,就在这涌动不尽春韵的地方,发生过无数次民族与部落之间的厮杀。公元969年,辽景宗皇帝耶律阿保贤在此排兵布阵,操练人马。这里作为古战场,由于常年征战,人踩车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同时,这里又北邻科尔沁大沙漠,黄沙不断南移,导致空气干燥,干旱少雨,形成了一望无际的沙陵。

渐渐地,这里变成了没有一棵树,甚至连一棵草也不长的不毛之地。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朝廷内忧外患,闯关东的、逃难的人流落此地,搭建窝堡,长期居住下来,形成了村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饱受风沙困扰,当地百姓编制了一首顺口溜:“风起天昏地暗,滚滚黄沙弥漫。地种三遍四遍,出苗呼啦一片。”

蝶变之路:万亩松林的前世今生

历经时代的变迁,1964年,党和政府带领干部群众治理黄沙,植树造林,堵住了22道风口,形成了今日浩瀚的万亩松林,也是三北防护林之一。

20世纪60年代,在孙家店公社(后改为海洲公社)书记程革,海洲公社书记湛洓陈、副社长孟祥均、林业助理张青山、育林大队书记梁俊海等同志的带领下,大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参照彰古台营造樟子松防风治沙的先进经验,带领全乡人民以营造千亩松林为目标,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工程。

20世纪70年代,为巩固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成果,每年春秋季节,全乡机关干部、党团员、中小学生、各生产队基干民兵都投入到植树大会战中,在风口地段栽植了上千亩樟木松,海洲窝堡乡田间林网已经基本形成,昔日肆虐的风沙得到有效控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千亩松林的基础上,全乡上下始终奋战在防风治沙第一线,营造了如今的万亩松林,在全县率先制定了严格的护林制度,形成了“村村有护林员,人人都要护林”的良好风气,海洲窝堡乡获评全国植树造林“百佳乡”“生态建设示范乡”等光荣称号。

如今的万亩松林地处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北与内蒙古科左后旗接壤,西与小城子镇相邻,距沈阳市区150公里,总面积一万余亩。万亩松林的建设历史,是康平人民与风沙斗争的一段艰难历程,是展现康平人民拼搏精神的一座丰碑。

播撒希望种子的追梦人:张青山

提到万亩松林,就必须要提到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张青山。

张青山,1959年毕业于沈阳林校。毕业前,因学习成绩优异,老师曾多次动员他留校任教,但他坚持说:“我的家乡沙化严重,那里更需要种树的本事。”毕业时,他本可以留在县城、机关工作,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植树造林一线,来到沙化极为严重的海洲公社任林业助理。

海洲位于科尔沁草原南部,总面积21.8万亩。其中风沙地就占75%。每到春季,风一刮,飞沙遮日,沙丘滚动,埋路吞屋,历年都有万亩农田受灾,严重时毁种面积达7000亩之多。有些地块甚至一年要种六七遍,春前播种、春后出苗的现象屡见不鲜。全乡粮食平均亩产100多斤,人均收入不到100元。面对这种情况,张青山暗下决心:沙丘不绿,誓不罢休!因此,他毅然把自己的名字张庆山改为张青山。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和勘测,张青山摸清了一座座沙丘的现状。张青山的大儿子张晓利回忆说:“我们家前后院种了十余种树木,不同时期、不同树种、不同栽法,都是我父亲的试验场。”

1965年8月1日,栽松工程开始了。第二天,正逢大雨滂沱,张青山和三百多个村民冒雨栽树,第三天就完成了500亩栽种任务。一个月后,70%的松苗活了。人们奔走相告:“松树活了!”至此,一条绿色的路终于展现在海洲人民面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青山穿梭在不断壮大的林地间,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张晓利说:“从小父亲给我的记忆是他很少回家,常常一个月不见人影儿。我在十几岁以后常常偷跑到大队或林场,打电话找父亲,告诉他家里要做好吃的了,让他回家。我经常看到父亲和几个人骑自行车从村里过,车上绑着测量仪器,后衣架有一捆黄色的米绳。后来知道他们是在搞规划,确定哪里栽树、哪里修路、哪里是农田、哪里是水渠。从规划到确定树种、采购树苗、保管树苗,直到栽植和后期管理,从人员调配到技术指导,事无巨细,他全都一一过问或实际操作。”

在海洲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绿了海洲地,白了青山头。据《康平县志》记载,“林业工程师张青山在风沙地区海洲乡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二十四个春秋,实现了全乡绿化。”2006年,69岁的张青山因病去世。按照他临终前的夙愿,他去世后仍然长眠在这片林子里,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用灵魂守护着固沙造林的成果。

现如今,在海洲乡政府院内,有一棵三四人都合抱不过来的大树。那是1965年张青山从外地买回来的糖槭树苗,也正是这棵树的存活,坚定了张青山固沙造林的决心和信心。将近60年的成长,当年的小树苗已然长成参天大树,像一座丰碑,记载了张青山与风沙拼搏的一生。

为松林奉献青春的护林员:孙洪山

54岁的孙洪山是海洲窝堡乡万亩松林的一名护林员,为了松林的安全,他32年如一日,每天早出晚归,行走在林区中,不畏严寒酷暑,紧盯林区一草一木,守卫着那片山林,兑现着他守护万亩松林的承诺。

22岁那年,孙洪山成为海洲窝堡乡育林村的护林人。30多年来,他走遍万亩松林,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林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这片林地。“每天天不亮就出来了,等到有点亮天时已经都到林地了,每天巡护到中午回去吃口饭,吃完饭继续上山巡逻,一直巡逻到晚上,天黑以后才能回家。”在森林防火关键时期,孙洪山基本上24小时都在林区。

在万亩松林遇见孙洪山时,他正骑着摩托车沿途巡查,“观察两边树林的情况,看有没有路人扔下的烟头。”孙洪山巡护时采取骑车和步行相结合的方式,“因为有的地方有沟、有岗,路面也是高一块、低一块,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的,非常耗费体力。”孙洪山说,“我毕业那阵就看护树林了,眼看着树越来越多、越长越高,我这心里也越来越敞亮。我离不开这些树,只要我还能走动,我就会一直守护这片林子。”

孙洪山告诉记者,他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现在种树、保护好林子不仅是为国家作贡献,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孙洪山不善言辞,但是说到这片万亩松林的时候,他总有说不完的话,从黄沙漫天到绿水青山,从蒿草到松树,这片林子里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事。长年面对这茫茫林海,每天巡查巡护,孙洪山以高度的责任感为万亩松林奉献了他的青春和力量,用自己的脚步和汗水书写着他的光荣与梦想。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山清水秀,是因为有人在默默守护。像孙洪山一样的护林员数不胜数,他们长年默默驻守,守护着林区,与大山为伍,与森林为伴,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用汗水守护绿水青山,为这片森林筑起坚实的防线,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苏慧婷

主任摄影记者 常晟罡



“冬日雪暖阳 迎春保平安”沈阳巡警在行动
头条

“冬日雪暖阳 迎春保平安”沈阳巡警在行动

本文转自:沈阳晚报 连日来,在“冬日雪暖阳、迎春保平安”工作中,沈阳市公安局巡警系统全体民辅警用坚守诠释责任与担当,用实际行动为沈阳的冬天带来一抹“暖阳”。 1月16日,和平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巡逻辅警张钧、信祖建在沈阳站东广场执行徒步巡逻任务时发现,一位外地旅客由于年纪较大,不会用智能手机,找不到接 [详情]

儿童生病急需救治湟中交警开道送医
头条

儿童生病急需救治湟中交警开道送医

本文转自:西海都市报 本报讯(西海全媒体记者 郭红霞)1月22日晚,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一名儿童发高烧需紧急治疗,就在家人开车送孩子就医的路上,西宁市湟中区公安局交警为他们开道引路,及时送孩子就医。 22日19时许,湟中区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来自海南州的求助电话,报警人称,车上有一名一岁半的儿童,情况比较 [详情]

科学高效调度 争分夺秒搜救(在现场)
头条

科学高效调度 争分夺秒搜救(在现场)

本文转自:人民网 本报记者 朱思雄 杨文明 李茂颖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1·22”山体滑坡灾害处置指挥部通报,截至1月23日17时40分,共搜救出31名失联人员,均无生命体征。经专家组初步研判,此次灾害属坡顶陡崖区发生崩塌,崩塌体横宽约100米,高约60米,平均厚度约6米,方量约5万立方米。  [详情]

各方启动应急响应 组织力量抢险救援
头条

各方启动应急响应 组织力量抢险救援

本文转自:人民网 本报北京1月23日电 1月23日2时0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启动地震三级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震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发布通报,截至目前,此次地震已造成3人遇难、5人受伤,转移安置12426人,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