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理发剪的30多年鱼水情
本文转自:温州都市报
“文明家庭”乐清王慈英家庭接力拥军——
一把理发剪的30多年鱼水情
“从最初服务海军驻乐清部队的一个小站,到现在服务分布温州的10多个站点、支队、中队,我们义务为战士们理发已经坚持了30余年。”来自乐清市柳市镇岐头村的王慈英家庭,两代人开着一家朴素无华的理发店,却有着一个光荣的称号——“双拥示范店”。值得一提的是,王慈英的大儿子朱王雷在母亲的影响下接过拥军接力棒,于今年6月被拟推荐为“省双拥模范个人”。
为部队战士义务理发30多年
提到王慈英,海军驻乐清某部的每一名战士都倍感亲切。在他们眼里,王慈英既是理发师,‘好阿姨’更是编外指导员。
双方结缘始于1987年。部队对军人仪表要求高,对头发长短也有讲究,但请过很多理发师都不尽如人意。王慈英所经营的理发店刚好位于部队驻扎的山脚,得知战士们的苦恼后,她毛遂自荐,主动提出上山义务理发。
“母亲一边背着理发工具箱,一边带着我和弟弟,踩着几百级的石阶上山。”王慈英的大儿子朱王雷回忆说,每一次上山,母亲要完成驻地部队所有战士的理发任务,等全部剪完,需要耗费几个小时。有时白天店里忙,母亲只能晚上上山,全部剪完后打着手电筒回家。虽然这项理发任务不轻松,但王慈英一剪就是30余年。
年复一年的义务理发,让王慈英与驻地部队战士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他们都亲切地喊她“王阿姨”。“春种时,母亲会早早买好萝卜籽、南瓜籽、马铃薯种子和菜苗送到部队;秋收时,她和战士们一起收菜,再教他们把吃不了的做成腌菜;入冬后,山上特别潮湿,战士们容易长冻疮,母亲还会亲手织好一双双毛线鞋和手套送上山……”在朱王雷看来,母亲的生活早已与战士们紧紧地系在了一起。理发间隙,她与战士们谈心,鼓励好他们练好本领,安心服役,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报效祖国。
两个儿子接过拥军接力棒
“鱼水深情谱写拥军大爱,薪火相传共筑空天长城。”几十年来,在王慈英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拥军优属活动中,这其中就包括王慈英的两个儿子。
2002年,已经是国家高级美发师的大儿子朱王雷,接过王慈英手中的拥军接力棒,承担起义务为战士理发的任务。此外,朱王雷每年义务组织学生和企业员工到驻地部队接受国防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拥军思想,传承拥军优属光荣传统。除拥军优属外,他在平时还主动帮助孤寡老人、困难群众,自己购买物品到附近的敬老院、孤儿院慰问。朱王雷先后荣获“市级最美温州人”等荣誉称号。王慈英家庭也被评为“文明家庭”。
王慈英的小儿子朱亦蕾在其影响下,从小就有当兵梦,并于2006年参军,一待就是12年。他的妻子郑素洁是牙科医生,在柳市镇岐头村开了一家口腔牙科诊所,只要是驻地部队官兵来检查口腔,他们都像王慈英一样热情接待,免费提供检查、看牙服务。
“战士保卫着我们的国家,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只是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希望将这份爱心接力一直传递下去。”朱王雷这样说道。
■温都记者 林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