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有力 呼唤和平
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6名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
声声有力 呼唤和平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集体采写
12月13日,第十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三声浑厚有力的和平大钟钟声,久久回响。
撞响和平大钟的6位撞钟人分别是:驻宁某部队参谋长刘欣、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二(3)班学生黄飞龙、中圣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郭宏新、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副院长卢建林、美籍华人鲁照宁、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企业首席专家魏巧。
面向和平大钟,卢建林的双手紧紧握着钟槌,和其他5位代表一起完成了撞钟仪式。“1937年,美籍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抢救受伤的难民,在他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勇气、正义、善良和责任。”卢建林说,同为外科医生,自己将继续“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更加潜心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以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魏巧是撞钟人中唯一一名女性代表。2017年4月,魏巧和爱人分别辞去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从城市回到乡村,成了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几年下来,合作社越办越好。”亲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魏巧坚定地说,作为新时代青年,自己要不忘历史,做和平的传播者,还要努力做有情怀、懂科技的“新农人”,以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精神,带动更多“新农人”扎根农业生产一线。
“撞响和平大钟是一份神圣的职责,回荡耳畔的钟声是对遇难同胞的告慰,更是以史为鉴、珍爱和平的警醒。”郭宏新说,科技强则国强,作为一名科技企业家代表,他将继续带领团队,脚踏实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以史为鉴,不仅要牢记祖国遭受欺凌的屈辱历史,还要牢记青年学生身上担负的责任与使命,努力学习,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黄飞龙是6位代表中年龄最小的,他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将倍加珍惜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记者 江瑜 余梦迪 余梦娇